主页 > 免费起名字 >

路是传说姓路的名人

编辑:姓名配对 2023-10-21 18:09 浏览: 来源:www.ywpnc.com

路姓的由来是什么?历史上有哪些姓路的名人?

路(Lù)路姓源出有六

1、出自姬姓,为黄帝后裔。据《唐太原令路公碑》、《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黄帝曾孙帝喾之孙曰玄元,因功封于路中,历虞夏称侯,子孙以国为氏。

2、出自姜姓,为炎帝后裔。据《元和姓纂》所载,黄帝封炎帝庶子于潞地(今山西省长治一带),春秋时有潞子婴儿,其后以封地为氏,后去三点水为路姓。

3、出自妘姓,为陆终后裔(其实亦为黄帝后裔)。据《困学纪闻》与《姓考》所载,黄帝裔孙陆终,第四子名求言(一名郐子),受封于路,子孙以路为姓。

4、以县名得姓。据《姓氏急就篇注》所载,路,原作潞,初为水名,后为县名(故城在今北京市通县东八里),居者有以县名为氏者。

5、出自隗姓,炎帝之裔。黄帝封炎帝之裔于路,即春秋时赤狄潞子(今山西省潞城一带),国人称潞氏,后灭于晋,子孙以国为氏(疑与姜姓同源)。潞又写作路,也称路氏。

6、出自他族。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北魏没路真氏后改为路姓;今满、侗、景颇等民族亦有此姓。

得姓始祖玄元。黄帝子名玄嚣,玄嚣生子帝喾,即高辛氏。帝喾有子挚,挚生子玄元,在唐尧时为部落首领,后玄元因功被封为路中侯,历经虞舜时期和夏朝,一直为侯爵,其子孙以国为氏,称路姓。并尊玄元为路姓的得姓始祖。

古代姓路的名人 古代姓路的名人有哪些

1、路姓——姓氏来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2、姓氏起源远古帝喾高辛氏之孙玄元,有功于唐尧,受封为路中侯,其后子孙便以路为姓,世代相传。

3、出自姬姓,以国为氏。据《唐书.宰相世系表》云帝挚子玄元, 尧时于中路。夏代为侯国,子孙以国为「路」氏。

4、出自姜姓。据《元和姓纂》所载,春秋时有潞子国,在今(唐代)上党潞县,子孙以路为氏。参看「潞」氏条。又《姓氏急就篇注》云「路」,水名(即今山西浊漳河),因以为县(即潞县),居者氏焉。

5、为古代鲜卑族复姓所改。据《魏书.官氏志》云南北朝时,北魏有代北三字姓「没路真」氏,进入中原后改为路氏。

姓路的名人有哪些???

姓氏来源

远古帝喾高辛氏之孙玄元,有功于唐尧,受封为路中侯,其后子孙便以路为姓,世代相传。

历代名人

路博德——汉朝平州人。以右北平大守从西汉名将霍去病去打匈奴,吃苦耐劳,杀敌勇猛,屡立战功,被朝廷封为符离侯。

路敬淳——唐朝临清人。少有志学,足不履门。居亲丧,倚庐不出者三年。后举为进士,迁崇贤馆学士。奉诏编辑庆邮仪典,又著《姓略》、《衣冠系录)等书。唐初姓谱学,唯敬淳名家,后有撰次者皆本之路氏。

路友于——名汝悌,字友于。山东诸城人。赴日本留学,入东京早稻田大学。后因病归国,嗣任北京《益世报》编辑。民国12年加入中国国民党。后被张作霖逮捕遇,年32岁。

路全杰 医疗大师路博德——汉朝平州人。以右北平大守从西汉名将霍去病去打匈奴,吃苦耐劳,杀敌勇猛,屡立战功,被朝廷封为符离侯。路敬淳——唐朝临清人。少有志学,足不履门。居亲丧,倚庐不出者三年。后举为进士,迁崇贤馆学士。奉诏编辑庆邮仪典,又著《姓略》、《衣冠系录)等书。唐初姓谱学,唯敬淳名家,后有撰次者皆本之路氏。

路友于——名汝悌,字友于。山东诸城人。赴日本留学,入东京早稻田大学。后因病归国,嗣任北京《益世报》编辑。民国12年加入中国国民党。后被张作霖逮捕遇,年32岁。

历史上的路姓名人

路朝霖

〔清〕字访岩,一字覃叔,贵州毕节人。

宣侄。

清光绪二年(一八七六)翰林,四川东乡万县知县。

拟道员改官河南。

工诗古文辞,兼擅书法。

早岁沈潜米、董两家,晚年法李邕,益豪放遒逸。

有乌蒙山人诗文集。

《益州书画录续编》

路坯

〔清〕(一八三九至一九O二)字山夫,陕西盩厔人。

官知县,罢后居江苏淮安,筑园居焉,有苇西书屋、温经室诸胜。

工八分书,嗜金石碑版,藏异甚富。

偶写小幅梅花。

《三洲画史、志学斋杂志》

路乔加

〔约公元前一四0年前后在世〕字、里、生卒年均不详,约汉武帝建元初年前后在世。

梁孝王在忘忧馆令诸游士作赋,枚乘、羊胜、公孙诡、公孙乘、邹阳等各有所作,独乔加作鹤赋,与枚乘各得赐绢五匹。

乔加的鹤赋,亦载古文苑。

路慎庄

〔清〕字子端,号小洲,陕西盩厔人。

德子。

道光十六年(一八三六)翰林,以给谏官淮阳道。

藏书极富,才证精详。

丹铅之暇,以山水自娱。

沉郁苍润,得公望笔意。

兼工花卉,有自绘使闽纪程册。

《墨林今话续编、清画家诗史》

路石瞻

〔清〕江南人。

工击技,与甘凤池齐名。

喜画鹰,有英雄得路图传于世。

《蝶陛外史、词堪日记》

路氏

〔唐〕初制琴名手。

佚名。

生卒不详。

唐李肇《国史补》下“京师又以樊氏、路氏琴为第一。

路氏琴有房太尉(琯)石枕,损处惜之不理”。

宋沈括《梦溪笔谈·乐律》“予曾见唐初路氏琴,木皆枯朽,殆不胜指,而其声愈清”。

路术淳

〔约公元一六九二年前后在世〕字不详,山东汶水人。

生卒年及生平均不详,约清圣祖康熙中前后在世。

工曲,著有玉马佩传奇,《曲海总目提要》传于世。

路坦

〔现代〕一九三四年生。

吉林公主岭人。

擅石版画。

鲁迅美术学院。

路温舒

〔约公元前七三年前后在世〕路温舒字长君,钜鹿东里人。

生卒年不详。

约汉昭、宣二帝间前后在世。

少时,父使牧羊,乃截泽中蒲爹为牒,用以为书。

稍习善,求为狱小吏。

因学律令,转为狱史。

太守见其而异之,署决曹史。

又受《春秋》通大义。

决孝廉,为山邑丞坐法免,复为郡吏。

昭帝时,守廷尉史。

宣帝即位,(公元前七三年)温舒上书言宜尚德缓行。

帝喜其言,迁广阳私府长。

举文学高节。

迁右扶风丞。

久之,迁临淮太守,政迹优异,卒于官。

路翔

〔清〕字汉飞,杭州人。

善画人物。

《图绘宝鉴续纂》

路学宏

〔清〕(一七二O至一八O一)字慕堂,荆溪(今江苏宜兴)人。

乾隆三十六年(一七七一)举人,官县令。

工设色花卉。

卒年八十二。

《墨香居画识、画传编韵》

路衙推

〔宋〕善画鱼,体制纯古。

《图画见闻志》

路易司卜脱

〔清〕西洋人。

乾隆(一七三六至一七九五)时以画供奉内廷。

《春明琐事》

路于飞

〔清〕字齐园,荆溪(今江苏宜兴)人。

善画竹石,笔势奇特。

《清朝书画家笔录》

路泽农

〔清〕字吾徵,一字安卿,直隶曲周(今河北曲周)人。

明都御史振飞字。

少负奇才,外家申凫盟兄弟,每以诗古文相切靡,又与顾亭林相友善。

工琴,善画。

著有琴谱、宜轩诗。

《清画家诗史》

路振

〔公元九五七年至一O一四年〕字子发,永州祁阳人。

生于周世宗显德四年,卒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年五十八岁。

幼颖悟,五岁读孝经论语。

淳化中,(公元九九二年左右)举进士,试卮言日出赋,振所作尤典赡,擢甲科。

起家大理寺评事,通判汾州。

大中祥符初,(公元一OO八年)迁太常博士,左司谏,擢知制诰。

振文辞温丽,屡奏赋颂,为名辈所称。

尤长诗咏。

以嗜酒,得疾卒。

振著有文集二十卷。

又尝采五代末九国君臣行事作九国志,均《宋史本传》未成而卒。

路铎

〔公元?年至一二一三年〕字宣叔,冀州人。

生年不详,卒于金宣宗贞佑元年。

官台谏,有直臣之风。

章宗称其敢言,每优礼之。

出为景州刺史,述十二训以教民,诏遍谕州郡。

后为孟州防御使。

贞佑初,城破,投沁水死。

铎为文尚奇,诗则温润精致,自成一家。

有虚舟居士集《金史本传》传于世。

路镦

〔清〕 (一七四八至一八O九)字墨庄,湖北汉阳人。

听政余暇,兼精绘事,善画山水。

卒年六十二。

《牧庵杂记、当湖历代画人传》

路 雄阳平人,北魏大将。

因从军征伐立下大功,官至伏波将军,奉车都尉。

路 隋阳平人,唐代大臣。

举明经第。

历迁左补阙、侍讲学士、中书舍人、翰林学士,文宗时,以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位同宰相),监修国史。

后出任镇海军节度使。

有《平淮西记》。

路 岩 魏州冠氏人,唐代大臣。

进士出身,历迁屯田员外郎、翰林学士,以兵部郎侍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居位八年,累进左仆射。

后与韦保衡交恶,被流0放儋州,并赐死。

路 皋并州(今山西省太原)人,宋代画家。

善画骆驼,醉后数笔,颇具生意,时称河东三绝之一,兼长画鬼神。

路 彬晋 阳(今 山 西 省 太 原)人,南 宋 官 吏 。

任广 西 提刑 时,明 察 秋 毫,杜 绝0yuan 0狱, 后 又为 民0qing0命,减去 部 分过 于 沉 重 的赋0shui。

官 至 刑 部 侍 郎。

路 振永州祁阳(今属湖南省),宋代大臣、学者。

五岁通《孝经》、《论语》。

后进士及第,曾任太常博士。

文辞为名家所称道,著有《九国志》。

路 迎山东汶上人,明代大臣。

正德三年进士,授南京兵部主事。

历知襄阳、松江、淮安三府,治称第一。

累官至兵部尚书。

路 亨太平府当涂(今属安徽省)人,明代官吏。

曾任安溪知县,居官清廉,尤重视学校。

路如瀛山西陵川人,明代官吏。

崇祯时任临清同知。

后清兵攻破临清城,被乱兵所杀。

路温舒巨鹿东里人,西汉文士。

少年牧羊,稍长成为狱中小吏,学律令,转为县狱史。

后习《春秋》,学识渐博,举孝廉,为山邑丞。

后升廷尉奏曹掾,宣帝即位后,他上书反对酷刑,主张尚德缓刑,官至临淮太守,治有异迹,卒于官。

其文以《尚德缓刑书》较著名。

路博德西河平州人,西汉将领。

以右北平太守从霍去病征伐匈奴有功,汉武帝封其为邳离侯。

后又征伐南越立下大功。

太初元年,因儿子犯大逆不道罪,被革去爵位,降为强弩都尉。

路淑媛南朝宋丹阳建康(今江苏省南京)人,以色貌入选宋文帝后宫。

生刘骏(孝武帝),拜淑媛。

孝武即位后,尊为皇太后。

因明帝幼失生母,被其抚养长大,明帝即位后,尊其为崇宪太后。

路嗣恭京兆三原(今属陕西省)人,唐代大臣。

任神乌令时,唐玄宗认为其治绩为天下最,可嗣汉时鲁恭,故赐现名,历迁渭南令、朔方节度留后、检校刑部尚书、江西观察使,以善于治理财赋著称。

后拜兵部尚书、东都留守。

路敬淳唐朝临清人。

少有志学,足不履门。

居亲丧,倚庐不出者三年。

后举为进士,迁崇贤馆学士。

奉诏编辑庆邮仪典,又著《姓略》、《衣冠系录)等书。

唐初姓谱学,唯敬淳名家,后有撰次者皆本之路氏。

路友于名汝悌,字友于。

山东诸城人。

赴日本留学,入东京早稻田大学。

后因病归国,嗣任北京《益世报》编辑。

min国十二年加入中国国min党。

后被张作霖逮捕遇害,享年32岁。

路元升(1689—1764)字南征,毕节德沟人。

清雍正中岁贡生瀛洲(字海山)长子。

生于康熙己巳年三月,卒于乾隆甲申年八月,年七十五岁。

少聪敏,有志好学,尤喜诗文词赋与程朱理学。

由文林郎中雍正丙午科解元,乾隆元年丙辰科成金德瑛榜进士,选授福建汀洲府上杭县知事,治有贤声。

解组后,主讲叠双义馆,门徒裁成者众。

董朱英治毕,有惠政,元升遂作《灵峰寺碑》以美之。

编著有《毕节县志》等书传世。

路 郡,元升子,乾隆戊子科举人,亦有诗名。

路斯京(1758—1794)字翰宗,号玉山,毕节德沟人,郡子。

生于乾隆戊寅年,卒于乾隆甲寅年,年三十六岁。

敕赠文林郎,邑附贡生,官山西榆次县知事,诰授中宪大夫、户部主事,河南特用知府、朝议大夫。

山水,闲暇以赋诗为乐,有《玉山吟稿》一卷传世。

其《投宿灵峰寺》云“落日衔山鸟倦飞,投林几阵远鸦归。

人行断壁穿云缓,寺背深松露角微。”读之清新明快,颇有田园趣味。

路朝霖(1843—1926?)字覃叔,号访岩(一作访崖)贵州毕节县德沟路家湾人。

道光乙巳(1845)科进士路璜之子。

生于道光二十二年癸卯,约卒于民国十五年前后。

赋性聪敏,读书过目成诵。

由廪生中同治己巳(1869年)补行己未、辛酉、壬戌三科举人,光绪丙子(1876年)恩科成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散馆,考授四川东乡、万县、奉节知县,擢道员、河南总厘局护理,升河南按察使司等职。

与徐世昌、田中玉、黎庶昌、罗质庵、黄彭年、陈焕章、张逵九等人友善。

工古诗文辞,尤精鉴赏,家富典籍书画古玩之物。

其书法早宗米董,晚法李北海、黄山谷,豪放遒逸,获之者视若吉光片羽。

其家藏《九字损本兰亭序》、顾二娘手制端砚及手书木刻匾对等弥足珍贵。

唐继尧援川,道经毕节,闻其家藏书甚富,遂据为己有,将其运至云南,今藏于云南省博物馆,书中尚有其弟路朝藩之钤印。

其《红鹅馆诗抄》为徐世昌付梓并序。

与路姓氏相关的传说

姓氏【路】

拼音Lu

郡望内黄郡

名人路温舒,路博得,路敬淳,路遥

胜迹缺

文献河东路氏七修族谱

历史路姓在大陆与台湾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路姓起源很广,最初起源有三一、路姓起源于姬姓。传说远古时期黄帝生玄嚣,玄嚣生帝喾,帝喾生帝挚,帝挚生玄元,玄元在尧时被封为路中侯,封于“路”这个地方,玄元的子孙后代就以封地名“路”为姓。二、路姓起源于□(目闰)姓,传说是远古时陆终的儿子求言的后代。三、古代有潞水,也被称作“路水”(今山西浊漳河),居住在那里的人因而以水名“路”为姓。路姓后来在阳平郡发展成望族,世称阳平望。

路姓的名人

路扬(1917-2001),原名路天庚,河北省临城县人。1937年参加八路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任地方工作团员、县委秘书,八路军129师先遣支队2团政治处主任,支队政治部组织科科长,冀中军区第10军分区政治部干部教育科科长、宣教科科长,冀中军区教导团政治处教育干事,晋察冀军区陆军中学教育股股长,冀中军区政治部宣传部部员,《前线报社》社长等职,先后参加了河北安次调和头战斗、十分区神堂战斗、辛戊战斗和百团大战。

解放战争时期,他历任冀中军区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晋察冀军区3纵政治部宣传部部长,第19兵团第63军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参加了百团大战和石家庄、平津、太原、兰州等战役,为保障战役战斗胜利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9兵团兼陕西军区政治部宣传部部长。1951年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9兵团政治部宣传部部长、第63军政治部副主任、主任,1953年10月起先后任军委办公厅总长办公室主任,军委办公厅副主任,国防部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副秘书长、秘书长、副主任兼秘书长,军委办公厅主任,河南省军区政治委员。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2001年6月6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 路遐(1909-1998),辽宁省开原县人。1937年参加八路军,入延安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政治部敌工部干事,晋察冀军区司令部作战参谋、军事教育科科长,第4团参谋长,第10军分区参谋长。参加了百团大战。

解放战争时期,任辽北昌图县保安团团长,嫩江军区副参谋长,西满军区参谋处处长,东北民主联军2纵4师参谋长,东北军政大学训练部副部长,中南军政大学训练部部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训练部研究室编辑主任、教务部部长、军事科学研究部研究室主任。1960年毕业于高等军事学院基本系,后任高等军事学院工程兵教研室主任、训练部副部长、副教育长,成都军区副参谋长。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8年因病逝世,享年89岁。 路宝银(1929.10-2001),山西省武乡县人。1939年10月参加八路军,1944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历任八路军战士,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政治指导员、营政治委员、大队政治委员。坦克学校政治部副主任,某师副政治委员、师政治委员,军政治部副主任,军副政治委员,解放军青海省军区政治委员等职。

1955年被授予大尉军衔。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1990年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2001年因病逝世,终年72岁。 路甬祥(1942年4月28日-),浙江慈溪人;中国当代流体传动及控制学专家,浙江大学机械工程系毕业,联邦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工程学博士。1974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共十二、十三届中央候补委员,十四至十七届中央委员。

曾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现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国际科学院理事会(IAC)共同主席,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理事长,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兼职教授,香港大学名誉教授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双院士”。 内黄郡治所在今河南省内黄县。内黄历史文化悠久,属华夏文化发祥地。四千五百年前,华夏始祖高阳氏颛顼、高辛氏帝喾建都并安葬于此;距念三千多年前,殷商王朝的第十代王太戊、第十三代王河亶甲、第十四代王祖已均先后建都于内黄毫城,约百余年,称相土或故殷城,早于安阳殷墟;是春秋时期伟大大的政治家、改革家商鞅,南北朝时期冉魏皇帝冉闵和唐代大诗人沈全期的故里;是秦二世三年(甲午,公元前207年)楚霸王项羽夺军救赵“破釜沉舟”之地;是宋代民族英雄岳飞童年时代居住读书的地方。汉朝时期,其地置内黄县。曹魏时期,称黄河以北为内,黄河以南为外,故有内黄、外黄之称。黄河南岸有外黄和小黄,黄河以北称内黄。1999年,内黄县辖四个镇、十三个乡。到2000年,内黄县辖六个镇、十一个乡。

阳平郡汉朝置郡。治所在元城(今河北大名)。

陈留郡秦王嬴政二十六年(庚辰,公元前221年)置陈留县,汉武帝元狩元年(己未,公元前122年)改置陈留郡,治所在陈留(今河南开封)。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东部至民权县、宁陵县、西至开封市、尉氏县、北至延津县、南至杞县一带地区。北魏时期改治到浚仪。隋朝开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废黜,隋、唐两朝皆为汴州陈留郡。1957年丁酉并入河南省开封县。

襄城郡南北朝时北魏于县境置钟离、襄城、陈阳、石马诸县,分别属南襄州、西淮安郡和襄城郡,今城关镇为当时的襄城县治,以后历为州治、县治。治所在襄城(今河南襄城)。

安定郡汉武帝西汉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114年)置郡,治所高平(今宁夏固原)。辖境相当于今甘肃省平凉地区景泰、靖远、会宁、平凉、泾川、镇原及宁夏中宁、中卫、同心、固原等地及宁夏回族自治区西部。又有安定县,在今甘肃泾川北,并属于安定郡。东汉时期移治临泾(今甘肃镇原),废安定县。十六国初期再置安定县,并为郡治。东晋时期又移治安定(今甘肃泾川)。隋、唐两朝时期的安定郡即泾州。唐朝后期曾改为保定郡,县亦名保定。金国时期为甘肃省泾川县,为泾州治所。元朝时期曾以陕西安定堡为安定县。民国早期,为纪念陕北红军和苏区创建人、中国工农红军杰出的指挥员谢子长烈士,在民国二十四年(乙亥,公元1935年)改子长县,移治所到原县东部的瓦窑堡。

东阳郡西汉时期置郡,三国时期孙吴国宝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再分会稽郡置东阳郡,郡治在今浙江省金华分城区,其时辖地在今浙江省金华市一带。以郡在瀫水(今衢江)之东、长山之阳得名。金华设立郡府建置自此始。东阳郡属扬州,领长山(今浙江金华婺城、金东、兰溪)、乌伤(今浙江义乌)、永康、吴宁(今浙江东阳)、丰安(今浙江浦江)、太末(今浙江龙游)、新安(今浙江衢州柯城、衢县)、定阳(今浙江常山)、平昌(今浙江遂昌)九县,治设长山。南朝梁绍泰二年(丙子,公元556年)置缙州,陈天嘉三年(壬午,公元562年)撤州,东阳郡改名金华郡,郡名金华自此始。隋朝开皇十三年(癸丑,公元593年)改置婺州。故城区有婺城之称,后历为州、路、府治和专署驻地。隋朝大业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复置东阳郡。唐朝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改东阳郡置婺州,并于信安县(今河南新安)分置衢州。唐朝天宝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婺州为东阳郡,唐朝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复为婺州,一直沿续到宋、元时期。元朝至元十三年(丙子,公元1276年)改为婺州路,元朝至正十八年(辛巳,公元1358年),朱元璋攻取婺州路,改名宁越府,元朝至正二十年(癸未,公元1283年)改为金华府。明朝成化七年(辛卯,公元1471年)金华府领金华、兰溪、东阳、义乌、永康、武义、浦江、汤溪八县,故有“八婺”之称。

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一直延续至今。

京 兆亦称京兆郡、京兆尹,实际上“京兆”不是一个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区称谓,“尹”为其太守。西汉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三国曹魏文帝黄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为京兆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至华县一带。曹魏黄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礼为秦公,以京兆郡为秦国,曹魏黄初三年又改名为京兆国。魏明帝青龙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为秦王,改京兆国为秦国。齐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为京兆郡,今西安,下属五县,除周至、户县外,均在辖区内。西晋时仍置京兆郡于长安,辖区较三国魏时缩小。十六国至南北朝时期前赵、前秦和后秦、西魏、北周相继建都长安(后秦称常安),均在此设置京兆郡(或尹)。隋、唐两朝均都长安,另建新城。隋朝时期称大兴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长安城,在长安城周围的京畿地区,以雍州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称京兆者,均指京师及其附近地区。隋、唐两朝均设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为郡级建制以统长安、大兴(唐改为万年)等二十余县。唐朝以后,长安城不复为都,发展受到一定影响,但仍不失为一个重要的地方性都会。金、元两朝在陕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与建都之地无关,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华阴以西一带地区。北洋政府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府尹为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国政府成立时废黜“京兆”之称。

颍川郡战国时期秦国灭韩国后,以所得韩地于秦王赢政十七年(辛未,公元前230年)置颍川郡,治所在阳翟(今河南禹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许昌一带地区。东魏时期迁治颍阴(后为长社,今河南许昌)。隋、唐两朝为许州颍川郡。 阳平堂以望立堂。

内黄堂以望立堂。

陈留堂以望立堂。

襄城堂以望立堂。

安定堂以望立堂。

东阳堂以望立堂。

河南堂以望立堂。

京兆堂以望立堂。

颍川堂以望立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