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免费起名字 >

臧献甫姓臧的名人

编辑:姓名配对 2023-10-21 18:09 浏览: 来源:www.ywpnc.com

三国所有的英雄人物名录,最好能按姓氏笔画排一下。。。。

刘备字玄德 诸葛亮字孔明 曹操字孟德 孙权字仲谋 关羽字云长 张飞字翼德

赵云字子龙 乐进字文谦 李典字曼成 曹仁字子孝 曹洪字子廉 夏侯敦字元让

夏侯渊字妙才 荀彧字文若 荀攸字公达 郭嘉字奉孝 程昱字仲德 刘晔字子阳

孙乾字公佑 简雍字宪和 糜竺字子仲 满宠字伯宁 吕虔字子恪 毛玠字孝先

于禁字文则 马超字孟起 孙坚字文台 孙策字伯符 程普字德谋 黄盖字公覆

韩当字义公 祖茂字大荣 朱治字君理 吕范字子衡 周瑜字公瑾 张昭字子布

张纮字子纲 太史慈字子义 蒋钦字公奕 周泰字幼平 陈武字子烈 虞翻字仲翔

董袭字元代 许褚字仲康 徐晃字公明 董昭字公仁 张辽字文远 臧霸字宣高

李通字文达 陈登字元龙 鲁肃字子敬 诸葛瑾字子瑜 顾雍字元叹 张郃字隽乂

许攸字子远 贾诩字文和 司马懿字仲达 文聘字仲业 魏延字文长 徐庶字元直

黄忠字汉升 庞统字士元 严畯字曼才 陆绩字公纪 张温字惠恕 骆统字公绪

吾粲字孔休 徐盛字文向 潘璋字文珪 丁奉字承渊 步骘字子山 甘宁字兴霸

吕蒙字子明 陆逊字伯言 凌统字公绩 马良字季常 马谡字幼常 蒋琬字公琰

刘禅字公嗣 廖化字元俭 薛综字敬文 程秉字德枢 朱桓字休穆 蒋干字子翼

王粲字仲宣 陈琳字孔璋 崔琰字季珪 阚泽字德润 陈震字孝起 伊籍字机伯

庞德字令明 张松字永年 杨修字德祖 陈群字长文 法正字孝直 孟达字子庆

关兴字安国 曹休字文烈 孙翊字叔弼 孙匡字季佐 孙朗字早安 孙韶字公礼

孙静字幼台 黄权字公衡 刘巴字子初 彭羕字永言 王平字子均 费祎字文伟

傅巽字公悌 刘馥字元颖 张既字德容 李严字正方 霍峻字仲邈 董和字幼宰

李恢字德昂 秦宓字子敕 谯周字允南 傅干字彦才 曹丕字子桓 曹植字子建

曹彰字子文 管恪字公明 耿纪字季行 左慈字无放 吉邈字文然 吉穆字思然

赵咨字德度 孙桓字叔武 孙皎字叔明 邓芝字伯苗 刘永字公寿 刘理字奉孝

丁仪字正礼 丁廙字敬礼 祢衡字正平 吉太字称平 华佗字元化 王连字文仪

吕凯字寄平 姜维字伯约 曹睿字元仲 夏侯茂字子休 郭淮字伯济 曹真字子丹

郝昭字伯道 全琮字子璜 诸葛恪字元逊 王双字子全 辛毗字佐治 宗预字德艳

司马师字子元 司马昭字子尚 夏侯霸字仲权 夏侯威字季权 夏侯惠字稚权

夏侯和字义权 曹芳字兰卿 何晏字平叔 邓飏字玄茂 李胜字公昭 丁谧字彦静

毕轨字昭先 桓范字元则 钟会字士季 邓艾字士载 诸葛瞻字思远 曹髦字彦士

曹奂字景明 毋丘俭字仲恭 贾充字公闾 孙峻字子远 孙綝字子通 孙休字子烈

孙皓字元宗 诸葛诞字公休 羊祜字叔子 刘协字伯和 董卓字仲颖 吕布字奉先

丁原字建阳 伍孚字德瑜 陈宫字公台 袁绍字本初 袁术字公路 郑玄字康成

孔融字文举 陶谦字恭祖 刘表字景升 蒯越字异度 蒯良字子柔 陈翔字仲麟

范谤字孟博 孔昱字世元 范康字仲真 檀敷字文友 张俭字元节 岑眰字公孝

刘繇字正礼 审配字正南 袁谭字显思 袁熙字显奕 袁尚字显甫 刘璋字季玉

马腾字寿成 司马徽字德操 杨阜字义山 胡邈字敬才 逢纪字元图 张裔字君嗣

庞德公字山民 蔡邕字伯喈 田畴字子泰 韩遂字文约 马钧字德衡 曹爽字昭伯

黄琬字子琰 张鲁字公祺 陈珪字汉瑜 秦朗字元明 刘焉字君郎 刘岱字公山

华歆字子鱼 何进字遂高 卢植字子干 山涛字巨源 王朗字景兴 管宁字幼安

淳于琼字仲简 金祎字德伟

陈 矫(季弼) 陈 琳(孔璋) 陈 翔(仲麟) 陈 登(元龙)

陈 骞(休渊) 陈 群(长文) 陈 震(孝起) 邵 悌(元伯)

苑 康(仲真) 范 滂(孟溥) 和 洽(阳土) 金 尚(元休)

金 袆(德伟) 金 旋(元机) 周 奂(文明) 周 昕(大明)

周 毖(仲远) 周 泰(幼平) 周 鲂(子鱼) 周 瑜(公瑾)

周 群(仲直) 庞 统(土元) 庞 德(令明) 庞德公(山民)

郑 泰(公业) 郑 袤(林叔) 法 正(孝直) 宗 预(德艳)

审 配(正南) 孟 达(子度) 孟 光(孝裕) 孟 宗(恭武)

孟 建(公威) 赵 云(子龙) 赵 歧(邠卿) 赵 昂(伟章)

赵 咨(德度) 荀 攸(公达) 荀 恽(长倩) 荀 彧(文若)

荀 爽(慈明) 荀 勖(公曾) 荀 谌(友若) 荀 顗(景倩)

胡 奋(玄威) 胡 质(文德) 胡 济(伟度) 胡 烈(玄武)

胡 渊(世元) 胡 邈(敬才) 种 会(士季) 钟 毓(稚叔)

钟 繇(元常) 种 劭(申甫) 钟 拂(颖伯) 皇甫嵩(义真)

郗 虑(鸿豫) 郤 正(令先) 姜 叙(伯奕) 姜 维(伯约)

娄 圭(子伯) 祖 茂(大荣) 祢 衡(正平) 费 观(宾伯)

费 祎(文伟) 骆 统(公绪) 秦 宓(子敕) 秦 朗(元明)

袁 术(公路) 袁 尚(显甫) 袁 绍(本初) 袁 逢(周扬)

袁 隗(次阳) 袁 遗(伯业) 袁 熙(显奕) 袁 谭(显思)

耿 纪(季行) 桓 阶(伯绪) 桓 范(元则) 桥 玄(公祖)

贾 充(公闾) 贾 诩(文和) 贾 逵(梁道) 夏侯玄(大初)

夏侯尚(伯仁) 夏侯和(义权) 夏侯威(季权) 夏侯敦(元让)

夏侯渊(妙才) 夏侯惠(稚权) 夏侯琳(子林) 夏侯霸(仲权)

顾 雍(元叹) 徐 晃(公明) 徐 盛(文向) 徐 庶(元直)

徐 璆(孟玉) 脂 习(元升) 留 赞(正明) 凌 统(公绩)

高 干(元才) 高 柔(文惠) 郭攸之(演长) 郭 奕(伯益)

郭 恩(义博) 郭 淮(伯济) 郭 嘉(奉孝) 诸葛诞(公休)

诸葛亮(孔明) 诸葛恪(元逊) 诸葛珪(子贡) 诸葛原(景春)

诸葛靓(仲思) 诸葛瑾(子瑜) 诸葛瞻(思远) 陶 谦(恭祖)

黄 权(公衡) 黄 忠(汉升) 黄 盖(公覆) 曹 仁(子孝)

曹 丕(子桓) 曹 休(文烈) 曹 宇(彭祖) 曹 芳(兰卿)

曹 奂(景明) 曹 纯(子和) 曹 昂(子修) 曹 洪(子廉)

曹 真(子丹) 曹 爽(昭伯) 曹 植(子建) 曹 嵩(巨高)

曹 髦(彦士) 曹 睿(元仲) 曹 彰(子文) 曹 操(孟德)

眭 固(白兔) 崔 琰(季珪) 淳于琼(仲简) 彭 羕(永年)

董 允(休昭) 董 卓(仲颖) 董 和(幼宰) 董 昭(公仁)

董 袭(元代) 董 厥(龚袭) 蒋 干(子翼) 蒋 钦(公奕)

蒋 济(子通) 蒋 琬(公琰) 韩 当(义公) 韩 珩(子佩)

韩 浩(元嗣) 韩 遂(文约) 韩 嵩(德高) 韩 暨(公至)

韩 馥(文节) 程 秉(德枢) 程 昱(仲德) 程 普(德谋)

程 畿(季然) 傅 干(彦材) 傅 巽(公悌) 傅 嘏(兰石)

鲁 肃(子敬) 蒯 良(子柔) 蒯 越(异度) 楼 玄(承先)

虞 翻(仲翔) 路 粹(文蔚) 简 雍(宪和) 满 宠(伯宁)

蔡 邕(伯喈) 蔡 琰(文姬) 臧 霸(宣高) 裴 秀(季彦)

管 宁(幼安) 管 恪(公明) 廖 化(元俭) 廖 立(公渊)

谯 周(允南) 樊 建(长元) 滕 胤(承嗣) 圆 泽(德润)

潘 璋(文圭) 潘 浚(承明) 薛 悌(孝威) 薛 综(敬文)

霍 峻(仲邈) 檀 敷(文友) 魏 延(文长) 糜 芳(子方)

糜 竺(子仲) 濮阳兴(子元)

丁 仪(正礼) 丁 奉(承渊) 丁 原(建阳) 丁 谧(彦靖)

丁 廙(敬礼) 于 禁(文则) 士孙瑞(君荣) 山 涛(巨源)

卫 瓘(伯玉) 马 磾(翁叔) 马 良(季常) 马 忠(德信)

马 超(孟起) 马 谡(幼常) 马 腾(寿成) 王 允(子师)

王 双(子全) 王 平(子均) 王 匡(公节) 王 戎(睿冲)

王 观(伟台) 王 甫(国山) 王 连(文仪) 王 沈(处道)

王 肃(子雍) 王 修(叔治) 王 浑(玄冲) 王 路(文舒)

王 颀(孔硕) 王 祥(休徵) 王 朗(景兴) 王 基(伯舆)

王 谋(元泰) 王 粲(仲宣) 王 睿(土治) 韦 康(元将)

太史慈(子义) 毛 玠(孝先) 公孙度(升济) 公孙瓒(伯圭)

文 钦(仲若) 文 聘(仲业) 尹 奉(次曾) 邓 艾(土载)

邓 芝(伯苗) 邓止飏(玄茂) 孔 伷(公绪) 孔 昱(世元)

孔 融(文举) 母丘甸(子邦) 母丘俭(仲恭) 甘 宁(兴霸)

左 慈(元放) 卢 植(子干) 申 耽(义举) 田 丰(元皓)

田 畴(子泰) 田 豫(国让) 史 涣(公刘) 乐 进(文谦)

冯 习(休元) 司马师(子元) 司马防(建公) 司马炎(安世)

司马昭(子尚) 司马儁(元异) 司马朗(伯达) 司马望(子初)

司马徽(德操) 司马懿(仲达) 边 让(文礼) 吉 穆(思然)

吉 邈(文然) 毕 轨(昭先) 吕 布(奉先) 吕 范(子衡)

吕 凯(季平) 吕 岱(定公) 吕 虔(子恪) 吕 据(世议)

吕 蒙(子明) 朱 隽(公伟) 朱 然(义封) 伍 孚(德瑜)

伍 琼(德瑜) 任 峻(伯达) 华 陀(元化) 华 歆(子鱼)

华 核(永先) 伊 籍(机伯) 向 朗(巨达) 全 琮(子璜)

刘 巴(子初) 刘 永(公寿) 刘 协(伯和) 刘 先(始宗)

刘 邠(令元) 刘 劭(孔才) 刘 表(景升) 刘 岱(公山)

刘 备(玄德) 刘 放(子弃) 刘 宠(祖荣) 刘 勋(子台)

刘 晔(子扬) 刘 陶(子奇) 刘 理(奉孝) 刘 焉(君郎)

刘 琰(威硕) 刘 禅(公嗣) 刘 虞(伯安) 刘 廙(恭嗣)

刘 璋(季玉) 刘 繇(正礼) 刘 瑢(文衡) 刘 馥(元颖)

羊 祜(叔子) 关 羽(云长) 许 允(土宗) 许 攸(子远)

许 劭(子将) 许 靖(文休) 许 褚(仲康) 许 慈(仁笃)

孙 礼(德达) 孙 匡(季佐) 孙 权(仲谋) 孙 休(子烈)

孙 观(仲台) 孙 坚(文台) 孙 和(子孝) 孙 河(伯海)

孙 亮(子明) 孙 桓(叔武) 孙 峻(子远) 孙 资(彦龙)

孙 乾(公祜) 孙 皓(亢宗) 孙 皎(叔明) 孙 翊(叔弼)

孙 綝(子通) 孙 策(伯符) 孙 登(子高) 孙 瑜(仲异)

刘 静(幼台) 孙 韶(公礼) 邯郸淳(子叔) 严 畯(曼才)

社 预(元凯) 社 袭(子绪) 杜 琼(伯瑜) 杜 微(国辅)

杨 仪(威公) 唐 阜(义山) 杨 修(德祖) 杨 洪(季休)

杨 彪(文先) 杨 暨(休先) 李 严(正方) 李 典(曼成)

李 胜(公昭) 李 恢(德昂) 孝 通(文达) 李 福(孙德)

李 撰(钦仲) 吾 粲(孔休) 邴 原(根矩) 来 敏(敬达)

步 骘(子山) 吴 质(季重) 岑 晊(公孝) 何 进(遂高)

何 宗(彦英) 何 晏(平叔) 何 曾(颖老) 何 颙(伯求)

应 劭(仲远) 辛 毗(佐治) 辛 敞(泰雍) 宋 忠(仲子)

张 飞(翼德) 张 辽(文选) 张 休(叔嗣) 张 华(茂先)

张 纮(子纲) 张 茂(彦林) 张 松(永年) 张 郃(隽乂)

张 承(仲嗣) 张 南(文进) 张 昭(子布) 张 津(子云)

张 特(子产) 张 悌(巨先) 张 既(德容) 张 鲁(公祺)

张 温(惠恕) 张 缉(敬仲) 张 裔(君嗣) 张 嶷(伯歧)

张 邈(孟卓) 张 翼(伯恭) 陆 纡(叔盘) 陆 抗(幼节)

陆 凯(敬风) 陆 逊(伯言) 陆 骏(季才) 陆 康(季宁)

陆 绩(公纪) 陈 武(子烈) 陈 宫(公台) 陈 泰(玄伯)

丁 仪(正礼) 丁 奉(承渊) 丁 原(建阳) 丁 谧(彦靖)

丁 廙(敬礼) 于 禁(文则) 士孙瑞(君荣) 山 涛(巨源)

卫 瓘(伯玉) 马 磾(翁叔) 马 良(季常) 马 忠(德信)

马 超(孟起) 马 谡(幼常) 马 腾(寿成) 王 允(子师)

王 双(子全) 王 平(子均) 王 匡(公节) 王 戎(睿冲)

王 观(伟台) 王 甫(国山) 王 连(文仪) 王 沈(处道)

王 肃(子雍) 王 修(叔治) 王 浑(玄冲) 王 路(文舒)

王 颀(孔硕) 王 祥(休徵) 王 朗(景兴) 王 基(伯舆)

王 谋(元泰) 王 粲(仲宣) 王 睿(土治) 韦 康(元将)

太史慈(子义) 毛 玠(孝先) 公孙度(升济) 公孙瓒(伯圭)

文 钦(仲若) 文 聘(仲业) 尹 奉(次曾) 邓 艾(土载)

邓 芝(伯苗) 邓止飏(玄茂) 孔 伷(公绪) 孔 昱(世元)

孔 融(文举) 母丘甸(子邦) 母丘俭(仲恭) 甘 宁(兴霸)

左 慈(元放) 卢 植(子干) 申 耽(义举) 田 丰(元皓)

田 畴(子泰) 田 豫(国让) 史 涣(公刘) 乐 进(文谦)

冯 习(休元) 司马师(子元) 司马防(建公) 司马炎(安世)

司马昭(子尚) 司马儁(元异) 司马朗(伯达) 司马望(子初)

司马徽(德操) 司马懿(仲达) 边 让(文礼) 吉 穆(思然)

吉 邈(文然) 毕 轨(昭先) 吕 布(奉先) 吕 范(子衡)

吕 凯(季平) 吕 岱(定公) 吕 虔(子恪) 吕 据(世议)

吕 蒙(子明) 朱 隽(公伟) 朱 然(义封) 伍 孚(德瑜)

伍 琼(德瑜) 任 峻(伯达) 华 陀(元化) 华 歆(子鱼)

华 核(永先) 伊 籍(机伯) 向 朗(巨达) 全 琮(子璜)

刘 巴(子初) 刘 永(公寿) 刘 协(伯和) 刘 先(始宗)

刘 邠(令元) 刘 劭(孔才) 刘 表(景升) 刘 岱(公山)

刘 备(玄德) 刘 放(子弃) 刘 宠(祖荣) 刘 勋(子台)

刘 晔(子扬) 刘 陶(子奇) 刘 理(奉孝) 刘 焉(君郎)

刘 琰(威硕) 刘 禅(公嗣) 刘 虞(伯安) 刘 廙(恭嗣)

刘 璋(季玉) 刘 繇(正礼) 刘 瑢(文衡) 刘 馥(元颖)

羊 祜(叔子) 关 羽(云长) 许 允(土宗) 许 攸(子远)

许 劭(子将) 许 靖(文休) 许 褚(仲康) 许 慈(仁笃)

孙 礼(德达) 孙 匡(季佐) 孙 权(仲谋) 孙 休(子烈)

孙 观(仲台) 孙 坚(文台) 孙 和(子孝) 孙 河(伯海)

孙 亮(子明) 孙 桓(叔武) 孙 峻(子远) 孙 资(彦龙)

孙 乾(公祜) 孙 皓(亢宗) 孙 皎(叔明) 孙 翊(叔弼)

孙 綝(子通) 孙 策(伯符) 孙 登(子高) 孙 瑜(仲异)

刘 静(幼台) 孙 韶(公礼) 邯郸淳(子叔) 严 畯(曼才)

社 预(元凯) 社 袭(子绪) 杜 琼(伯瑜) 杜 微(国辅)

杨 仪(威公) 唐 阜(义山) 杨 修(德祖) 杨 洪(季休)

杨 彪(文先) 杨 暨(休先) 李 严(正方) 李 典(曼成)

李 胜(公昭) 李 恢(德昂) 孝 通(文达) 李 福(孙德)

李 撰(钦仲) 吾 粲(孔休) 邴 原(根矩) 来 敏(敬达)

步 骘(子山) 吴 质(季重) 岑 晊(公孝) 何 进(遂高)

何 宗(彦英) 何 晏(平叔) 何 曾(颖老) 何 颙(伯求)

应 劭(仲远) 辛 毗(佐治) 辛 敞(泰雍) 宋 忠(仲子)

张 飞(翼德) 张 辽(文选) 张 休(叔嗣) 张 华(茂先)

张 纮(子纲) 张 茂(彦林) 张 松(永年) 张 郃(隽乂)

张 承(仲嗣) 张 南(文进) 张 昭(子布) 张 津(子云)

张 特(子产) 张 悌(巨先) 张 既(德容) 张 鲁(公祺)

张 温(惠恕) 张 缉(敬仲) 张 裔(君嗣) 张 嶷(伯歧)

张 邈(孟卓) 张 翼(伯恭) 陆 纡(叔盘) 陆 抗(幼节)

陆 凯(敬风) 陆 逊(伯言) 陆 骏(季才) 陆 康(季宁)

陆 绩(公纪) 陈 武(子烈) 陈 宫(公台) 陈 泰(玄伯)

丁 仪(正礼) 丁 奉(承渊) 丁 原(建阳) 丁 谧(彦靖)

丁 廙(敬礼) 于 禁(文则) 士孙瑞(君荣) 山 涛(巨源)

卫 瓘(伯玉) 马 磾(翁叔) 马 良(季常) 马 忠(德信)

马 超(孟起) 马 谡(幼常) 马 腾(寿成) 王 允(子师)

王 双(子全) 王 平(子均) 王 匡(公节) 王 戎(睿冲)

王 观(伟台) 王 甫(国山) 王 连(文仪) 王 沈(处道)

王 肃(子雍) 王 修(叔治) 王 浑(玄冲) 王 路(文舒)

王 颀(孔硕) 王 祥(休徵) 王 朗(景兴) 王 基(伯舆)

王 谋(元泰) 王 粲(仲宣) 王 睿(土治) 韦 康(元将)

太史慈(子义) 毛 玠(孝先) 公孙度(升济) 公孙瓒(伯圭)

文 钦(仲若) 文 聘(仲业) 尹 奉(次曾) 邓 艾(土载)

邓 芝(伯苗) 邓止飏(玄茂) 孔 伷(公绪) 孔 昱(世元)

孔 融(文举) 母丘甸(子邦) 母丘俭(仲恭) 甘 宁(兴霸)

左 慈(元放) 卢 植(子干) 申 耽(义举) 田 丰(元皓)

田 畴(子泰) 田 豫(国让) 史 涣(公刘) 乐 进(文谦)

冯 习(休元) 司马师(子元) 司马防(建公) 司马炎(安世)

司马昭(子尚) 司马儁(元异) 司马朗(伯达) 司马望(子初)

司马徽(德操) 司马懿(仲达) 边 让(文礼) 吉 穆(思然)

吉 邈(文然) 毕 轨(昭先) 吕 布(奉先) 吕 范(子衡)

吕 凯(季平) 吕 岱(定公) 吕 虔(子恪) 吕 据(世议)

吕 蒙(子明) 朱 隽(公伟) 朱 然(义封) 伍 孚(德瑜)

伍 琼(德瑜) 任 峻(伯达) 华 陀(元化) 华 歆(子鱼)

华 核(永先) 伊 籍(机伯) 向 朗(巨达) 全 琮(子璜)

刘 巴(子初) 刘 永(公寿) 刘 协(伯和) 刘 先(始宗)

刘 邠(令元) 刘 劭(孔才) 刘 表(景升) 刘 岱(公山)

刘 备(玄德) 刘 放(子弃) 刘 宠(祖荣) 刘 勋(子台)

刘 晔(子扬) 刘 陶(子奇) 刘 理(奉孝) 刘 焉(君郎)

刘 琰(威硕) 刘 禅(公嗣) 刘 虞(伯安) 刘 廙(恭嗣)

刘 璋(季玉) 刘 繇(正礼) 刘 瑢(文衡) 刘 馥(元颖)

羊 祜(叔子) 关 羽(云长) 许 允(土宗) 许 攸(子远)

许 劭(子将) 许 靖(文休) 许 褚(仲康) 许 慈(仁笃)

孙 礼(德达) 孙 匡(季佐) 孙 权(仲谋) 孙 休(子烈)

孙 观(仲台) 孙 坚(文台) 孙 和(子孝) 孙 河(伯海)

孙 亮(子明) 孙 桓(叔武) 孙 峻(子远) 孙 资(彦龙)

孙 乾(公祜) 孙 皓(亢宗) 孙 皎(叔明) 孙 翊(叔弼)

孙 綝(子通) 孙 策(伯符) 孙 登(子高) 孙 瑜(仲异)

刘 静(幼台) 孙 韶(公礼) 邯郸淳(子叔) 严 畯(曼才)

社 预(元凯) 社 袭(子绪) 杜 琼(伯瑜) 杜 微(国辅)

杨 仪(威公) 唐 阜(义山) 杨 修(德祖) 杨 洪(季休)

杨 彪(文先) 杨 暨(休先) 李 严(正方) 李 典(曼成)

李 胜(公昭) 李 恢(德昂) 孝 通(文达) 李 福(孙德)

李 撰(钦仲) 吾 粲(孔休) 邴 原(根矩) 来 敏(敬达)

步 骘(子山) 吴 质(季重) 岑 晊(公孝) 何 进(遂高)

何 宗(彦英) 何 晏(平叔) 何 曾(颖老) 何 颙(伯求)

应 劭(仲远) 辛 毗(佐治) 辛 敞(泰雍) 宋 忠(仲子)

张 飞(翼德) 张 辽(文选) 张 休(叔嗣) 张 华(茂先)

张 纮(子纲) 张 茂(彦林) 张 松(永年) 张 郃(隽乂)

张 承(仲嗣) 张 南(文进) 张 昭(子布) 张 津(子云)

张 特(子产) 张 悌(巨先) 张 既(德容) 张 鲁(公祺)

张 温(惠恕) 张 缉(敬仲) 张 裔(君嗣) 张 嶷(伯歧)

张 邈(孟卓) 张 翼(伯恭) 陆 纡(叔盘) 陆 抗(幼节)

陆 凯(敬风) 陆 逊(伯言) 陆 骏(季才) 陆 康(季宁)

陆 绩(公纪) 陈 武(子烈) 陈 宫(公台) 陈 泰(玄伯)

丁 仪(正礼) 丁 奉(承渊) 丁 原(建阳) 丁 谧(彦靖)

丁 廙(敬礼) 于 禁(文则) 士孙瑞(君荣) 山 涛(巨源)

卫 瓘(伯玉) 马 磾(翁叔) 马 良(季常) 马 忠(德信)

马 超(孟起) 马 谡(幼常) 马 腾(寿成) 王 允(子师)

王 双(子全) 王 平(子均) 王 匡(公节) 王 戎(睿冲)

王 观(伟台) 王 甫(国山) 王 连(文仪) 王 沈(处道)

王 肃(子雍) 王 修(叔治) 王 浑(玄冲) 王 路(文舒)

王 颀(孔硕) 王 祥(休徵) 王 朗(景兴) 王 基(伯舆)

王 谋(元泰) 王 粲(仲宣) 王 睿(土治) 韦 康(元将)

太史慈(子义) 毛 玠(孝先) 公孙度(升济) 公孙瓒(伯圭)

文 钦(仲若) 文 聘(仲业) 尹 奉(次曾) 邓 艾(土载)

邓 芝(伯苗) 邓止飏(玄茂) 孔 伷(公绪) 孔 昱(世元)

孔 融(文举) 母丘甸(子邦) 母丘俭(仲恭) 甘 宁(兴霸)

左 慈(元放) 卢 植(子干) 申 耽(义举) 田 丰(元皓)

田 畴(子泰) 田 豫(国让) 史 涣(公刘) 乐 进(文谦)

冯 习(休元) 司马师(子元) 司马防(建公) 司马炎(安世)

司马昭(子尚) 司马儁(元异) 司马朗(伯达) 司马望(子初)

司马徽(德操) 司马懿(仲达) 边 让(文礼) 吉 穆(思然)

吉 邈(文然) 毕 轨(昭先) 吕 布(奉先) 吕 范(子衡)

吕 凯(季平) 吕 岱(定公) 吕 虔(子恪) 吕 据(世议)

吕 蒙(子明) 朱 隽(公伟) 朱 然(义封) 伍 孚(德瑜)

伍 琼(德瑜) 任 峻(伯达) 华 陀(元化) 华 歆(子鱼)

华 核(永先) 伊 籍(机伯) 向 朗(巨达) 全 琮(子璜)

刘 巴(子初) 刘 永(公寿) 刘 协(伯和) 刘 先(始宗)

刘 邠(令元) 刘 劭(孔才) 刘 表(景升) 刘 岱(公山)

刘 备(玄德) 刘 放(子弃) 刘 宠(祖荣) 刘 勋(子台)

刘 晔(子扬) 刘 陶(子奇) 刘 理(奉孝) 刘 焉(君郎)

刘 琰(威硕) 刘 禅(公嗣) 刘 虞(伯安) 刘 廙(恭嗣)

刘 璋(季玉) 刘 繇(正礼) 刘 瑢(文衡) 刘 馥(元颖)

羊 祜(叔子) 关 羽(云长) 许 允(土宗) 许 攸(子远)

许 劭(子将) 许 靖(文休) 许 褚(仲康) 许 慈(仁笃)

孙 礼(德达) 孙 匡(季佐) 孙 权(仲谋) 孙 休(子烈)

孙 观(仲台) 孙 坚(文台) 孙 和(子孝) 孙 河(伯海)

孙 亮(子明) 孙 桓(叔武) 孙 峻(子远) 孙 资(彦龙)

孙 乾(公祜) 孙 皓(亢宗) 孙 皎(叔明) 孙 翊(叔弼)

孙 綝(子通) 孙 策(伯符) 孙 登(子高) 孙 瑜(仲异)

刘 静(幼台) 孙 韶(公礼) 邯郸淳(子叔) 严 畯(曼才)

社 预(元凯) 社 袭(子绪) 杜 琼(伯瑜) 杜 微(国辅)

杨 仪(威公) 唐 阜(义山) 杨 修(德祖) 杨 洪(季休)

杨 彪(文先) 杨 暨(休先) 李 严(正方) 李 典(曼成)

李 胜(公昭) 李 恢(德昂) 孝 通(文达) 李 福(孙德)

李 撰(钦仲) 吾 粲(孔休) 邴 原(根矩) 来 敏(敬达)

步 骘(子山) 吴 质(季重) 岑 晊(公孝) 何 进(遂高)

何 宗(彦英) 何 晏(平叔) 何 曾(颖老) 何 颙(伯求)

应 劭(仲远) 辛 毗(佐治) 辛 敞(泰雍) 宋 忠(仲子)

张 飞(翼德) 张 辽(文选) 张 休(叔嗣) 张 华(茂先)

张 纮(子纲) 张 茂(彦林) 张 松(永年) 张 郃(隽乂)

张 承(仲嗣) 张 南(文进) 张 昭(子布) 张 津(子云)

张 特(子产) 张 悌(巨先) 张 既(德容) 张 鲁(公祺)

张 温(惠恕) 张 缉(敬仲) 张 裔(君嗣) 张 嶷(伯歧)

张 邈(孟卓) 张 翼(伯恭) 陆 纡(叔盘) 陆 抗(幼节)

陆 凯(敬风) 陆 逊(伯言) 陆 骏(季才) 陆 康(季宁)

陆 绩(公纪) 陈 武(子烈) 陈 宫(公台) 陈 泰(玄伯)

诸城历史人物

虞舜

虞舜(约生卒于原始社会末期),“三皇五帝”中的五帝之一,是我国上古时期的明君。因其先人封于虞,又叫虞氏、虞舜。姚姓,又名重华(相传他目中有两个瞳子)。 据《史记》记载,尧让位于舜,践帝位39年。相传为中国历史上的先贤,是禅让制的代表,以受尧的“禅让”而称王于天下。虞舜待继母以孝,待弟以仁,儒家视为理想人物,是仁孝的典范。

《孟子·离娄篇》载“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诸冯在诸城城北5公里处,现为诸城市舜王街道诸冯村,该村村头有舜祠;村中曾有一古井,相传舜曾饮于此,名曰“舜井”;村北有土埠丘陵,名曰“历山”,据说舜曾耕于此。至今,诸冯一带仍流传着舜的传说。

公冶长

公冶长(前519-前470),名长,字子长,春秋时齐国人,亦说鲁国人。世居诸邑公冶场村(今诸城市马庄镇近贤村)。自幼家贫,勤俭节约,聪颖好学,博通书礼,终生治学而不仕。为孔子弟子、七十二贤之一,名列第20位。因德才兼备,深为孔子赏识。相传公冶长能通鸟语,并以此无辜获罪。孔子出于对诸侯开政的不满,又因对公冶长身陷囹圄而痛惜,便说”公冶长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并将女儿许他为妻。公冶长一生治学,鲁君多次请他为大夫,但他一概不应,而是继承孔子遗志,教学育人,成为著名文士。公冶长墓,座落在诸城市马庄镇锡山子(原名公冶山)东南麓。公冶长书院,在今安丘县城顶山。

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散文家。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狱,遭贬。卒后追谥文忠。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苏轼于熙宁七年(1074年)知密州(州治在今诸诚市),他在密州不到两年时间,关心百姓疾苦,在常山祈雨,今尚存雩泉为证;在超然台放歌,多有佳作,奠定了其豪放派词风,留下了《江城子·密州出猎》、《超然台记》、《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名篇佳作。

赵明诚与李清照

赵明诚

(1081-1129),

字德甫,

宋朝密州(诸城)人,

著名金石学家。

父赵挺之是吏部侍郎。

赵明诚少为太学生,弱

冠时即潜心搜蓄金石书画。

李清照生于北宋神宗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山东济南人,自号“易安居士”。 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后,夫妻曾在青州城居住十几年,其间李清照创作了大量脍灸人口的文学作品;赵明诚在李清照协助下,完成了《金石录》初稿。他们的收藏日益增多,于是起书库、购大厨,分门别类置放各种书册,满满装了10余大屋。他们孜孜不倦地阅读、研究,每夜必燃尽一烛方休,甚至彻夜不眠,“其乐在声犬马之上,”终于在1117年秋写出《金石录》初稿,集金石刻辞2000种,分30卷,由刘趾作序。1120年,赵明诚重被朝廷起用,出知莱州。1126年,李清照随赵明诚在淄州任上,突然听到金兵进犯京师,夫妻“四顾茫然”,看着盈箱满箧的珍贵文物,“知其必不为己物矣”,不胜留恋痛惜之情。1129年,赵明诚出任湖州知事,在赴朝廷述职途中染病,

8月18日在建康(今南京)去世。

张择端

张择端(公元12世纪·北宋,生卒年月不详)字正道,又字文友,

东武(今山东诸城)人,北宋末年画家。他早年游学汴京(今河南开封),后习绘画。宋徽宗时供职翰林图画院,专工界画宫室,尤擅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是北宋末年杰出的现实主义画家。其作品大都失传,存世《清明上河图》、《金明池争标图》,为我国古代的艺术珍品,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明上河图》本是贡品,流传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其主题主要是描写北宋都城东京市民的生活状况和汴河上店铺林立、市民熙来攘往的热闹场面。作品气势恢弘,画有587个不同身份的人物,个个形神兼备。这件现实主义的杰作,是研究北宋东京城市经济及社会生活的宝贵历史资料。

李澄中

李澄中(1629-1700),字渭清,号渔村,

诸城市箭口镇西辛庄子村人,后迁居县城超然台下。清初著名文人。少颖异。弱冠为诸生,每试必冠。康熙十八年(1679),试中”博学鸿儒”,授翰林院检讨。又充明史纂修官,奋笔侃侃无所避。尝召赴瀛台泛舟,赋诗称旨。退居潍上,仅茅屋数椽,以蔽风雨。李澄中学问渊博,诗冲和,宗盛唐,词多比兴,稚而能切。工文,尤好为诗,著有《卧象山房集》三卷,附录二卷及《日云村集》八卷(均为清史列传),并行于世。

丁惟宁与丁耀亢

丁惟宁(1542-1611),字汝安,又字养静,号少滨主人,诸城城里人,是《续金瓶梅》的作者丁耀亢的父亲。嘉靖甲子(1564)举人,乙丑(1565)联捷进士,为官清正,不阿权贵,多有政声。于万历十五年(1587)十一月罢官归里,隐居九仙山。是嘉靖年间一代鸿儒,在文学上也很有才华。连名重一时的文坛巨匠王世贞、董其昌、王稚登都尊敬他且与之为友。万历年间的《诸城县志》中就收录了他大量诗文,如散文《改建龙湾镇巡检司记》、诗《观日出》、《观潮》、《雪霁超然台步月》、《登北极台怀旧》、《吊公冶子墓》、《水心亭谣》、《山中即事》等。

丁耀亢(1599—1669),是丁惟宁之五子,字西生,号野鹤,又号紫阳道人、木鸡道人、辽阳鹤等。1599年出生在诸城城里,生长在名门世家。其祖父丁纯、父亲丁惟宁皆在明廷以进士仕宦。是明末清初的著名诗人、剧作家和小说家。《续金瓶梅》是丁耀亢的小说代表作。该书承袭《金瓶梅》而来,书中杂以淫秽描写,后来成为禁书。

刘墉

刘墉(1719-1804),字崇如,

号石庵,诸城逄戈庄(今属高密县)人。刘墉就是家喻户晓的“刘罗锅儿”, 因为他为官“忠君、爱民、清廉”, 深得百姓喜爱。比纪晓岚年长4岁,是一位将门虎子, 自幼聪慧过人,出身于山东诸城 。

刘氏家族,祖父刘棨(qǐ)是康熙朝有名的清官,父亲刘统勋更是一代名臣,官至东阁大学士兼军机大臣,为官清廉果敢。嘉庆二年,刘墉官至体仁阁大学士。

刘墉博通百家经史,精研古文考辩,文章书法在清代皆享盛名。尤其以书法最佳,擅长小楷,曾效法董其昌,兼学颜真卿、苏轼等名家书帖,后自成一家。与当时的翁方纲、铁保、成亲王统称为清代四大书法家,而刘墉为最。说颇多,大都是歌颂他精明强干,足智多谋。

窦光鼐

窦光鼐(1720-1795)字元调,号东臬,山东诸城市箭口镇高家庄人(今属山东安丘市景芝镇)。乾隆七年(1742年)进士,由庶吉士授予翰林院编修,先后任顺天府府尹、福建正考官、吏部右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会试大总裁等职。窦光鼐博学多才,精通经史,诗赋尤佳,素有“才子”之称,与纪文达、朱文正、方纲等文学名流,在朝主持文运三十年,使文学艺术极盛一时。为官廉正,勤于职守,世人称赞。其著作有《省吾斋诗稿》、《省吾斋文集》等。

诸城古琴派

近两百年来,山东诸城县形成了一个以王氏琴家为中心的古琴流派——后人称之为“诸城派”或“琅琊派”——目前发现此派最早的琴家是清嘉庆年间历城(今济南)毛式郇先生(字伯雨、圻子,约1775-1884),其手稿《龙吟馆琴谱》抄录的八首曲目为诸城之祖谱。有理由相信诸城派的起源应更早。

清道光年间有王雩门先生(字冷泉1807-1877),德高望重,博学多闻,善操古琴,传为金陵派。其辑订的《琴谱正律》中也只有一曲《长门怨》与诸城派《龙吟馆琴谱》相吻合。还有王作祯先生(字心源,1842-1921),诸城城里人。习琴自乃王溥长先生(字既甫,1807-1886)高山景行,不求显达,以琴诗自娱,辑订有《桐荫山馆琴谱》。其父与冷泉先生过从甚密,《琴谱子律》之《长门》一曲应自王既甫先生处得来。王心源与诸城另一古琴家王冷泉在山东并称“诸城二王”。

清末则有王露先生(字心葵,1878-1921年)高才大德,聪颖敦厚。从心源先生习琴,兼研究冷泉先生琴谱,历十二载,融会贯通,并蓄南北,从而形成诸城流派。又东渡扶桑习西乐六载,得学士学位,学贯东西,归来于泉城立“德音琴社”传琴。1919年北大校长蔡元培先生延先生于校授琴,琴社逐移北平。从学而有成就者甚众,遍及神州。入室弟子为詹澄秋、张友鹤两先生。先生精于制琴,监制250余新琴,多精品,分赠琴友,传播琴学,功莫大焉。亦精道律吕、作曲、长古文辞、瑟与琵琶,辑有《玉鹤轩琴谱》录入三十曲,其中八曲首与《龙吟馆琴谱》完全吻合,几乎未动分毫,先生之渊源共有目也。,另一传人王宾鲁先生(字燕卿,1867-1921),另僻蹊径,突破传统,独树一帜,与诸城派风格不同,人称“梅庵派”,1911年经康有为先生介绍到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琴,其为进入高等学府授琴的琴家,甚有声望。

诸城琴派艺术风格特点大致为刚中带轫,密中见疏,实中有虚,一气流转,重而不滞,既以丽密深曲为特征,又具空灵回荡之美。

诸城现当代文化名人

王统照

王统照(1897-1957),字剑三,

诸城相州镇相州村人,曾化名为王恂如,笔名有剑先、鉴发、容庐、卢生、恂子、鸿蒙、TC等。

王统照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涌现出来的著名作家,工诗善文,一生笔耕不已,出版著述、翻译作品近百种。他是一位为新文学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战士。曾参加五四运动,从事新文学创作。以探讨人生问题开始小说创作,较早的小说表现了“美”和“爱”的思想,描写青年男女的苦闷,笔调清新,富于主观抒情色彩。也有些作品反映下层人民的不幸生活,具有明显的现实主义倾向。著名的长篇小说《山雨》,反映了二三十年代北方农村的破产和农民的觉醒,风格深厚、沉郁,表明他在思想和创作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出版有诗集《鹊华小集》、论文随笔集《炉边文谈》、6卷本《王统照文集》等。建国后历任全国文联委员、山东大学中文系主任、山东省文联主席、省文化局长等职。

陶钝

陶钝(1901-1996),原名徐宝梯,

字步云。曲艺研究家、作家。诸城市昌城镇徐家河岔村人。抗日战争时期,在山东抗日革命根据地从事文化教育工作,

是山东文化界救国协会的创始人之一和鲁南国民抗敌协会的发起人,致力于通俗文学的创作。建国后,先后任山东省文联副主席、中国曲艺工作者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为了革命的后代》,散文集《故乡十小记》、《在福建前线》,短篇说唱《姑嫂打水》、《小俩口算账》等。他对文艺工作特别是曲艺工作发表了许多论述,为推动我国文艺事业尤其是曲艺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著有《陶钝文集》和50万字的回忆录《一个知识分子的自述》。

孟超

孟超(1902-1976),原名宪启,字励吾,又名公韬,诸城城里人。孟超能诗善文,是一位左翼文艺运动培养起来的著名作家。1926年毕业于上海大学中文系。1928年在上海与阿英等人组织太阳社,创办春野书店及《太阳月刊》,参加左联,与冯乃超、夏衍等人创办艺术剧社。1947年赴香港,任《大公报》、《新民报》文艺副刊编辑,1949年后历任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委会委员,总署图书馆副馆长,出版总署图书期刊部秘书,人民美术出版社创作室主任。1926年开始发表作品。195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出版作品有诗集《侯》,杂文集《长夜集》、《未偃草》,长篇小说《潭子湾的故事》,戏剧《李慧娘》等。

臧克家

臧克家(1905—2004),诸城吕标乡

臧家庄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作家。

18岁以前一直生活在农村,对农民

的悲惨处境有较多的了解。这段农村生活成为他以后诗歌创作的深厚基础。1933年他的处女作诗集《烙印》问世,引起注意。抗战爆发前,诗人又出版了《罪恶的黑手》、《自己的写照》等诗集,进一步反映农民的疾苦,揭露和鞭挞了黑暗的旧社会。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不辞劳苦,辛勤耕耘。不但写新诗,也写旧体诗,还擅长散文。50多年来,臧克家结集出版的新诗、旧体诗、散文、小说、诗论等著作近60部。对我国新诗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国内外文坛负有盛名。

崔嵬

崔嵬(1912-1979),原名景文,曾用名崔徵晖、崔浚、疯子,后改名崔嵬。诸城市昌城镇

王家巴山村人。中国话剧、电影演员、导演、剧作家。从30年代初从事戏剧工作起,先后创作、改编近30部作品。代表作有《察东之夜》、《张家店》等。他在表演上戏路广、手法多、力求形体动作的质朴、洗练和内在情感的真挚流露,并在此基础上追求个性化表演的艺术境界。他塑造了众多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其导演作品在坚持现实主义写实风格的基础上,注意融入写意手法,逐渐形成粗犷、浑厚、朴实、自然的特点,如《人命贩子》、《母亲》、《十六条枪》等戏的艺术成就,对根据地早期话剧运动建立较完整的导演制度具有启示作用。崔嵬在生命的旅程中,以惊人的毅力坚持拍完了《平原作战》、《风雨历程》等几部影片。

王希坚

王希坚(1918-1995),又名王熹坚,诸城市相州镇相州七村人。王希坚从事文学创作50余年,为文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地覆天翻记》、《迎春曲》,中篇小说《变工组》,短篇小说集《东老石人社》、《前沿阵地》,诗集《民歌百首》、《黑板报上写诗歌》、《自由诗》、《远方集》,鼓词《老会长》等。1976年后发表中篇小说《雨过天晴》,短篇小说《李有才之死》、《牛棚诗人》等。曾主编过《群众文化》、《山东群众》、《山东文学》、《历山诗刊》等文学刊物。

王愿坚

王愿坚(1929-1991),诸城市相州镇

相州村人。著名作家。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解放军艺术学院艺术系(作家班)主任。自1952年开始发表短篇小说,其中《党费》、《粮食的故事》、《支队政委》等描写了老革命根据地人民的斗争;《七根火柴》、《三人行》、《赶队》等歌颂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事迹;《普通劳动者》、《妈妈》、《休息》等塑造了老一辈革命家的形象。其它还有《早晨》、《征途》和改编的电影文学剧本《闪闪的红星》等。短篇小说《足迹》获人民文学杂志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王愿坚的成名作和代表作是《党费》,多次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影响深远。

李仁堂

李仁堂 (1930-2002),祖籍山东诸城,

生于吉林。著名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1974年,因演出影片《创业》而引起影坛注目。1980年,因在影片《泪痕》中扮演朱克实,获电影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奖和上海电影文汇奖最佳男主角奖。1994年,因成功地扮演《被告山杠爷》中的山杠爷获1994年度中国电影华表奖最佳男主角奖。主要作品有《青松岭》、《创业》、《泪痕》、《被告山杠爷》、《元帅之死》等电影。曾获得第三届电影“百花”、“ 金鸡”双奖,中国电影 “华表奖”,中国大学生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1995年获得中华影星表演成就奖、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和“世纪影星”中国电影百年世纪奖。其书法颇有造诣。

刘大同

刘大同(1865-1952),原名建树,后改名大同,号芝叟,疯道人、芝里老人,诸城芝畔(今属安丘)人。清末秀才。曾跟随孙中山进行革命活动。刘大同为人耿介有骨气,是早期民主革命志士。一生擅书法、好诗词、喜收藏。曾在天津举办画展,并将收入资金捐赠山东医院。著有诗集《岭南吟》、弹词 《复太古》 和《 白山经咏》等文论。其书画作品现藏于诸城市博物馆。

青岛的历史名人,急!!!

宁戚 生卒年不详,春秋莱棠邑(今青岛平度)人,一说是卫国(今河南境内)人,早年怀经世济民之才而不得志。齐桓二十八年(前685)拜为大夫。后长期任齐国大司田,为齐桓公主要辅佐者之一。

公元前685年起,在40多年间,齐桓公推行招贤纳士,锐意求治的建国方略,任用管仲为相,建立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霸业。赏识并重用宁戚,是齐桓公高明的人才政策的典型例子。

宁戚获悉齐桓公重人才,有抱负,便决心投靠齐国,以便有一番作为。他不畏艰难,来到临淄,自我推荐,击牛角高歌,令齐桓公和管仲都注意到这是一个气度不凡、抱负不凡的人物。

齐桓公求贤若渴,慧眼识才,一经交谈便认定宁戚是难得的人才,他不重出身,不论资历,不计较小节,注重大节,力排众议,擢用宁戚。

杰出的政治家管仲也十分推重宁戚,帮助齐桓公用好宁戚之长。他建议立宁戚为大司田主管农业的官员,他认为宁戚是有才能的农业专家,自己不如宁戚。宁戚由此负责齐国的农业生产,主持开垦农田,兴修水利,并兴渔盐之利。奖励垦荒,薄取租赋,齐国很快富裕强盛起来。

宁戚仕齐期间,经常到齐国东部活动,组织民众发展农耕,受到当地人民的爱戴,辞世后他被人们安葬在胶水东岸(今平度马戈庄镇境内)。

宁戚著有《相牛经》1卷,为中国最早畜牧专著,对促进齐国农牧业发展产生一定作用。

即墨大夫 战国时齐国人,姓名失传。齐威王时为即墨地方长官,政绩突出。

他廉洁勤政,短短几年在即墨开荒垦田,治理社会秩序,使当地居民生活富足安逸。由于他刚直正派,不去讨好一班贪官污吏,使齐威王左右权臣十分不快,便以谗言诋毁即墨大夫。

齐威王及时派人调查即墨大夫的言行,澄清了是非。齐威王不仅没听权臣谗言,反而对即墨大夫“封之万家”,大加嘉奖。齐威王愤怒之余烹杀了奸佞阿大夫,痛斥了贪官污吏。

从此,齐国走向兴旺,转弱为强。即墨的声明大振,实力也在发展中大为增强。即墨旧时建有“九贤祠”,即墨大夫列九贤之首。金马山公园竖有其雕塑。

田单(生卒年不详) 临淄人,战国时期齐国名将,齐泯王时担任管理市场的小吏,事迹平平。

齐泯王骄暴无行,燕国昭王联合其他几诸侯合谋讨伐,上将军乐毅挥师东进,气势如虹,连破齐国70余城池,连齐都临淄也被攻下。

齐泯王弃都往莒,后被淖齿杀死,淖齿据守抗燕,城池尚存。燕军只好集中兵力攻打另一仍在齐人坚守下的即墨。即墨大夫战死城外,城中军民公推智勇双全的田单为主将,继续守城抗燕。

田单勇敢地挑起指挥守城的重任,指挥军民团结御敌。即墨城防坚固,粮草充足,有助于据守,使燕将乐毅围城5年而没能攻陷。

燕昭王死后,其子惠王接班,田单乃施计谋,离间惠王与燕将乐毅的关系,使惠王上当,派人接替了乐毅,相对减弱了即墨的外部压力。

田单在城内积极部署反攻。他称传达神灵旨意发布命令,加强军民斗争信念。他亲自参加修筑工事,安排家属全部入伍,与民众共命运。他潜伏势力,由老弱妇幼登守城池,佯装力弱。他派富豪等往燕营行贿伪降,松懈燕军警惕性。,田单做好了以智取胜的种种准备。

城中1000多头牛被披彩衣,牛角绑尖刀,牛尾束好浇满油脂的芦苇,经一一点燃后,众牛沿城墙洞穴窜出,5000壮士紧随其后,在黑夜中杀向燕军兵营。城中老弱,击铜器壮声势。燕军大惊,随后四散,溃不成军,死于乱军的燕军不计其数。

齐军乘胜追杀,众多城池被攻陷,70多座城被齐国收复。

田单破燕,巧施火牛阵妙计,留下了中国军事史上以弱胜强的一段佳话,也是即墨故城颇具风采的一段历史。

徐福 亦作徐市,字军房,秦代方士。据考证.其先祖为夏禹时伯益子若木的后裔,周穆王时,因功受封徐地而以徐姓。

徐福生于齐王建十年(公元前225年),徐福的故里因史书无明确记载而存有多说,有今江苏省赣榆县金山乡徐阜村说,有今山东省龙口市徐乡说,有今山东省平度市徐福村说,有今山东省胶南市说分析,徐福的故籍可能在今胶南市琅琊台附近一带,徐家大村很可能就是徐福的故乡。

徐福幼年学习儒家学说,研习阴阳五行,习学道术及炼丹术等。成年后,以行医传道为生,随其父徐猛宦游齐国,结识许多朋友,与齐国方士侯公、燕国方士卢生均为上交。

徐福对秦始皇靠强权武力征服韩、赵、燕、魏、楚、齐六国不满,使计划以其求仙采药的名义,向秦始皇上书,请求东渡,“得平源广泽,止王不来”。这是徐福借秦始皇迷信心理反秦的一种办法,客观上促进了中日人民的友好交往。

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第二次出巡,第一次登上琅琊台,观看虚幻的海市蜃楼奇景,成仙欲望更为强烈。徐福等方士便欺骗秦始皇说到海上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可向仙人求得长生不老仙药。

徐福的奏请,正中秦始皇下怀,便挑选数千童男童女加以训练,并在琅琊台附近造船,准备由琅琊港启航。

始皇帝二十九年(公元前218年),秦始皇第三次出巡.第二次登琅琊台,想见徐福,了解谋求长生不老仙药这事,但没见到徐福。

始皇帝二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出巡,第三次登琅琊台,召见徐福,询求仙药结果。徐福称海上有大鲛鱼作怪,阻碍船队前行。秦始皇相信了这番理由,便选善射的弓弩手,带童男童女和百工五谷,由琅琊港出发。

当行至之罘时,秦始皇亲同弓弩手射死一大鲛,后往海西去了。据分析,徐福率船队经庙岛群岛,渡渤海,沿辽东半岛至朝鲜半岛,再往南横渡朝鲜海峡,去了日本。

今日日本人民,普遍尊徐福为农工神、纺织神和医药之神。不少地区建有纪念徐福的建筑物,按时举行纪念祭奠活动。

田横(?—一前202) 齐贵族。狄县(今山东高青)人。秦未陈胜、吴广起义,六国旧贵族趁机反秦自立,田横便从兄田儋起兵反秦,继田儋、田市、田荣、田广之后,田横在楚汉战争中自立为王。汉高祖四年(前203)被汉将韩信击败后,率残部500余士逃至一海岛。汉高祖五年(前202),汉高祖遣使昭田横至洛阳,田横被迫前往,携门客二人西去。行至尸乡(今河南偃师西)因不愿称臣于汗,田横与二门客一同自刎。留居海岛的500兵士,闻讯后全部自杀,史称田横五百士殉义。其所居海岛被后人称为田横岛。即墨旧有九贤祠,田横亦位列其中。田横的忠义精神至今仍被人们看重。

伏湛 字惠公,汗琅琊郡东武(今山东诸城)人,西汉末,官居平原太守。王莽篡汉后,弃官隐居教书育人。东汉光武帝即位后,拜为大司徒。汉建武六年(公元30年)在不其县建不其侯国,封伏湛为不其侯,由洛阳迁居不其城,食邑3600户。汉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夏,应昭出任。行前,诸亲友设宴饯行,不料不久中暑病故。

光武帝派使臣送丧修冢,给予礼遇。伏湛死后,先后由伏翕等袭侯爵,共传八代,历时185年,此期间,伏氏成为不其城内的望族。汉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曹操杀汉献帝皇后、伏氏之女伏寿,不其城内伏氏受株连,传说百余人口仅有一人躲过劫难。

徐万且 西汉即墨(今平度市东部)人,天文历法学家,生卒年不详。

农业是古代社会的立国之本,历代均十分重视天文历法事宜,帝尧时代便有“命羲和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的记载,后至春秋时代,社会动荡使历法混乱,秦朝统一中国也未及统一修订历法。

及至汉初,统治者忙于稳固政权,顾不上修订历法,只得在所有6种历法(黄帝、颛顼、夏、殷、周及鲁历)中选用较为适用的“颛顼历”。

汉武帝登基后励精图治,采纳司马迁等人的建议,决定组织力量,开展天文历法的研究工作,创编新的历法。

即墨徐万且、长安徐禹等民间从事历法研究的20多名文人被组织起来,在官方安排下,开始了认真的天文测量,反复地进行测算,在借鉴前人治历得失的基础上,制作了一部新的历法。汉武帝十分重视这一成就,为此改年号为“太初’,《太初历》也由此得名。

《太初历》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历法,在世界历法史上也有一定的地位。它把一回归年定为365.2502天,一塑望月定为29.53086天,取得了那时代世界上的领先地位。它还运用置润方法,科学地把24节气定入历法,对农业社会的生产安排具有指导意义,对民众日常生活也有实用价值。

《太初历》实施后,延用至东汉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近200年之久,是我国的一重要科学成就,徐万且在其中的贡献应予肯定。

童恢 生卒年不详,字汉宗,东汉琅琊姑幕(今山东诸城)人。早年在州郡当过下等官员,奉公廉洁,为人称道。司徒杨赐对此十分赏识。便把童恢召到自己府中担任职务。后来杨赐官场遭难,以往的追随者纷纷离走,只有童恢有忠心。有胆量为杨赐表白,直到杨免罪获释。

童恢的忠贞不贰令人钦佩,光和五年(公元182年)杨赐推荐他担任了不其县令。童恢到任后,忠于职守,勤于政事,深入民众,很能体会百姓的甘苦。他宽以待人,逢下属或民众犯了过错,他以理服人。而当下属尽职效力,有了成绩,他总是褒奖有加。

但对自身,童恢总是严以律己,不以权贵自居,不图荣华富贵,致力于发展地方经济,除抓紧农业生产外,还大力倡导发展林桑、畜牧、纺织等的生产。经济的繁荣促成了不其地方的社会安定,县境内富裕祥和,无人再去搞鸡鸣狗盗,竟使县狱多年无事可干。这等消息传出来,邻县民众羡慕不已,许多人迁居前来。

童恢的政绩也得到官方的首肯,后来他被升为丹阳郡(今安徽宣城)太守,肩负起更重要的岗位职责。

后来,童恢死于任上。不其百姓感念他的功绩恩德,为他推广“童公祠”,将他的衣冠葬于傅家埠山下,寄托百姓的崇敬之情。

童恢是青岛古代历史上治理有方、关心民众疾苦、得到百姓衷心爱戴,以至当作圣人敬祀的少有的地方官。在青岛的民间传说中。有不少关于童恢为民除害、驯虎治虎的故事,表达了民间舆论对童恢勤政爱民业绩的神化,不乏感人之处。

郑玄 (127一200)字康成,汉北海高密(今山东高密市)人。自小勤奋好学,通音律,擅琴瑟,13岁能诵五经,有“神童”之称。他得到当时北海国相杜密器重,被推荐入太学深造。

郑玄先学习了今文《公羊春秋》、《三统历》等。又学了《礼记》、《左氏春秋》、《古文尚书》等,四处拜师,学识大增。

汉桓帝建和元年(公元147年),郑玄师事第五元先和张恭祖,后又游学于幽、并、豫、兖诸州,他博学多才,名满九州。延熹九年(公元159年),郑玄西入关,与涿郡卢植同拜马融为师,达七年之久。延熹九年(公元166年),郑玄归故里,他志在治学,热心教书育人,决心整理传播经学,以礼义治动乱。后来他因党锢之祸遭迫害,失去自由达14之久。蒙冤时期,郑玄不闻世事政争,潜心钻研经学,使学问大进。

党锢解除后,郑玄在高密讲学授徒。黄巾大起义后,郑玄同其门徒迁往胶东不其山(今青岛城阳区铁骑山),避难隐居。他在山中建立书院,一面讲学,一面整理古代历史文献,将自己大半生的学经收获记载下来,著书立说,慕名前来求学者达千人。

书院被称为康成书院,北倚不其山,南临墨水河,初建时的规模、结构等因缺乏资料,已难考究,但从郑玄影响大、名气大、追随者众多而言,当是很象样的文化场所。

其后,附近的居民点也被称为书院村,村北的小屯叫“演礼村”是郑玄向追随者传授、表演礼议的地方。

传说郑玄在康成书院讲学著述时,经常到书院附近的野地采集已一些草叶用于编竹简。这种草即麦冬草比较特别,叶子宽,也挺长,十分坚韧,而且四季常青,传说郑玄用这种编作草绳用以捆书,对郑玄的读书用书帮助很大。后来人们便把这种却叫做“康成书带”,又称“书带草”。相传崂山不其山一带因康成书院的讲学,“文墨涵濡,草木为之秀异”。

后来,康成书院所在的不其山一带发生自然灾害,粮食极为缺乏,书院面临很大的困难。为减轻负担,郑玄离开了崂山,到了徐州。汗献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郑玄被迫抱病随军征战,病故于元城(今河北省大名县东)。

郑玄是中国古代影响很大的经学大师,他的学术成就被后学叫做“郑学”,他为后人留下很多有价值的著作。如有其注释的《诗经》、《国礼》、《仪礼》、《礼记》被后人重视。康成书院开创了村学之风,为青岛地区古代文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法显 (约337一约442)东晋僧人,探险旅行家。俗姓砻,平阳武阳(今山西襄垣)人。中国僧人到天竺留学的先驱者。东晋隆安三年(公元399年)从长安西行至天竺求经学佛,后赴狮子国(今斯里兰卡)凡14年,游历30余国,义熙八年(公元412年)携大量梵本佛经,乘海船回国,途中遭遇大风,航行40昼夜,抵达一大陆。再返途中,又遭遇风暴,飘至青州长郡牢(今崂山),在其南部登陆,被郡守李嶷迎至不其城(位于今青岛城阳),讲学译经三个月,后经青州赴建康(今江苏南京)。

著有《佛国记》(又称《法显传》)是研究南亚次大陆各国古代历史、地理的重要资料,译有经律论六部二十四卷。

王吉 (?一484)字子阳,西汉时琅琊皋虞(今属即墨)人,自小好读书,终入仕途,以孝廉补授若卢县右丞,不久升为云阳县令,又举贤良为昌邑王中尉。

史书记载,王吉在长安念书时,东邻家枣树枝条垂至他家院子,王吉妻子便摘了几颗枣给王吉吃。王吉后来了解了这一情况,便休掉了贪财损人的妻子。后来邻居深感不安,要伐掉枣树。街坊们加以劝说,王吉才把妻子招回家,平息了一场风波。王吉的清廉严谨被人们称道,“东家有树,王阳妇去,东家枣完,去妇归还”,成为佳话。

王吉不畏权势,刚直不阿,他的忠君敢谏精神也非同寻常。任昌邑王中尉时,昌邑王刘贺沉湎酒色,乐于游猎,疏于政务,使老百姓负担繁重的劳役,致怨声四起。王吉多次上疏力谏,奉劝刘贺体恤百姓,勤于国政,动情晓理,发达了一片爱国忠君之心。这虽未被采纳,但后人均称道他的忠心。

汉昭帝死后,大将军霍光执政,刘贺被迎为皇帝,王吉再度进谏规劝刘贺纠偏,但依然没起作用。昏庸的刘贺称帝仅27天使被废,那班专事阿谀奉迎的官僚多受株被惩处。王吉异于众臣,得以幸免。

进而王吉又被汉宣帝任为博士谏大夫,他依旧忧国忧民,时刻不忘重肩在任,勇于负起职责。当时朝中纲纪混乱,缺章法,少名臣,权贵们任人唯亲盛行,情况堪忧。王吉多次上疏劝皇帝废除荫袭制度,选贤任能,整顿吏治,兴利除弊,振兴朝纲。他慷慨陈词,充分说理,为时人所折服,但打动不了迂腐的皇帝,一片赤诚之心不被赏识,反遭冷眼相看,使有报国之心而无报国之门的王吉大为伤心。王吉见状心灰意冷,对仕途已无兴趣。所以,他以疾病缠身为托辞,引退故里。在家乡闲居中,他并无积蓄,衣食与百姓无异,王吉仍思虑国家和民众的命运,积忧成疾。

汉元帝即位后,召王吉入朝为官,他抱病赴长安、不幸病故于途中。

今即墨温泉汉代墓群,规模宏大,实为西汉名臣王吉家族茔地。

蔡齐 (988-1039)字子思,北宋莱州胶水县人。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考中状元。从文章到相貌,他都得真宗赏识,予以厚爱。他是平度历史上唯一的状元。

天熹二年(公元1018年),蔡齐被召进京,任集贤院著作郎,后升任右思谏、给事中、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等职,蔡齐一如既往,廉名刚正,触犯了权势人物,被罢免翰林官职,出知密州(今山东诸城)。蔡齐到位后,致力救灾拯民,奏请朝廷免除当地民众积年所欠税粮,经准开放“盐禁”,时连年荒旱中的灾民获得生机。后蔡入京升右谏议大夫、御史中丞。宋仁宗亲政后,蔡齐升任枢密副使。景帝二年(公元1035年)升任礼部侍郎参知政事,属朝廷重臣。在不少大事的决策方面,表现了他的水平与能力。

当时黄河危害甚重,许多朝官主张堵塞决口。蔡齐深入研讨,提出相反意见,他认为旧河道以北地势低洼,如堵决口走旧道并不利。顺水势疏导方为上策。既可久免再溃,又能把贝州、博州等大片地带改在黄河以南。主张合理适行,被采纳后,取得很好的效益。

北部邻国契丹屯兵边境,意在侵犯,北宋朝廷震惊不已。朝议多主发兵备战,加强边防。蔡齐没有盲从众议,理智地作了分析,指出“契丹必不叛盟”,提出了切实可行的三条应变措施,使北宋对各种会出现的事态都备有预案,冷静地对待紧张局面,显示了他的临危不乱的胆识。

蔡齐富见识,有大度。他任枢密富使时,发生交趾800余人归降事件,他提出可收下安置在荆湖一带垦荒,认为若不妥善安排,这些人难免会制造麻烦。但朝议多主张拒绝接纳这些“蛮夷之人”,后来这些走投无路的人终于在西南边疆成为不安定因素。此时蔡齐所持的态度只是自责没能说服同僚。

景佑四年(公元1037年)夏,因与权臣意见不和,蔡齐辞宰相职务,以户部侍郎归班,后又出知颖州。

宝元二年(公元1039年)四月四日,蔡齐病逝,欧阳修、范仲淹等知名文人为他写了传记和墓表,肯定了他的立身行事。

丘处机 又作邱处机,宁通密,号长春子,元栖霞(今山东栖霞)滨都里人,生于宋绍兴十八年(公元1148年),相当于金熙宗皇统八年(公元12 2 7年)仙逝。

丘处机幼年便失去父母成为孤儿,没能念多少书。19岁时他至宁海州昆仑山烟霞洞学道,朝拜道教全真道创立者王重阳于金真庵,与马丹阳、谭处端、赫大通、王玉阳、刘处玄、孙不二同称全真道北七真人,称长春真人。金大定九年(公元1169年)冬,丘处机入宝鸡县潘溪庙、陇县龙门洞苦修,创龙门派,历时13年。

1221年成吉思汗闻丘处机名,命近臣持诏求之。邱处机不顾年迈,自莱州启程西行,谒见成吉思汗于雪山(今阿富汗境内)。丘针对成吉思汗的“弯弓射雕”大业进言“欲一天下者,必在乎不嗜杀人”,治天下应以“敬天爱民为本”,欲长生应“以清心寡欲为要”。成吉思汗对丘处机十分器重,赐号“神仙”,令其掌管天下道教。

1224年春,丘处机到大都,入天长观,主持于此,与诸弟子募化修茸,改名长春宫(今称白云观),使全真教达到鼎盛时期,影响及后世,经久不衰。

丘处机一生多次到崂山游观布道,为弘扬崂山道教作了很大贡献。

南宋庆元元年(公元1195年)丘处机同刘处玄等道人由昆仑山来崂山太清宫等处传玄讲道,使道众大悦。这是丘处机第一次光顾崂山,他逗留时间很短留下一些诗作便离去。

丘处机第二次来崂山,时在金章宗泰和八年(公元1208年),自昌阳(今莱阳)转道至崂山,在太平宫北白龙洞额之上留诗20首。他因崂山貌似巨鳌,改称“鳌山”。

金大安元年(公元1209年),丘处机由胶西(今胶州)又来崂山,到处阐教说法,在多处名胜留下石刻。

除上述三次外,据说丘处机还来过崂山几次,,丘处机热爱崂山,在崂山留下诗章,留下石刻,留下传教布道的功业。作为崂山道教先驱,他的贡献和影响力不衰,至今至崂山上清宫前仍有他的衣冠冢。他的传世著作《大丹直指》、《撮生消息论》、《鸣道集》、《西游原图》等,仍被人们所重视。

张三丰 其姓名、籍贯及生年记载不一,一般认为张三丰名通,又名金、思廉、玄素、玄化、君宝、全一,字君实、山峰、三峰、铉一、三丰、道号元元子、昆阳子、玄玄子、别号“邋遢”,指其不修边幅。大多记其为辽阳懿州人,生于南宋淳佑丁末年(公元1247年)。

张三丰龟背鹤形,丰神奇异,仪表不俗。他行游四方,无固定居所。初寓玉鸡县。后入武当山。

1277年,张三丰第一次来到崂山,在明霞洞后山的洞中修行10多年,继而西行和南游。后到陕西终南山拜师,隐世修行10年,内外双修功夫达到当时最高水平。1324一1333年他在武当山苦修9年,开创武当外家拳术——太极拳和武当剑法。

1334年,张三丰第二次来到崂山,先后修行于太清宫前驱虎庵、明霞洞等处,完成了道家内功高级阶段的修行。两年后.他离崂山云游各地。

1404年,张三丰第三次来到崂山,在三表山下埋名隐居。他经常独自乘筏来往于沿海诸岛采药,将长门岩岛上的山茶花——耐冬移植于崂山各道教庙宇,现太清宫三官殿院内的耐冬即那时所移植,已有600多年的历史。自张三丰之后,崂山各宫观大兴栽植名花真卉之风。

明太祖、明成祖曾两次遣使求之,均未遂愿,明代曾敕封为“微显化真人”、“韬光尚志真仙”、“清虚元妙真君”。他是历代崂山道士中受到皇帝敕封最多的一位。

张三丰被《太清宫志》称为崂山道教祖师之一。他修身养生的理论和实践对全真派道教有很大影响,他的一些著作被后人收入《张三丰先生全集》流传至今。

薛禄(1371—1430) 在青岛市黄岛区的薛家岛,明朝永乐、宣德年间曾有一位生于该岛的风云人物,他便是阳武侯薛禄,他为朝政的稳定和中国北疆的巩固,作出了重要贡献。

明洪十二年(公元1369年),祖籍陕西韩城的薛遇林迁到胶州湾西岸南部的岛上定居,这是这里薛姓第一代居民,此后该岛被叫做薛家岛。

薛禄生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在兄弟中排行第六,故被称为薛六。薛禄年轻时身强力壮,胆识过人,更难得是他志向不凡,16岁时便替兄从军,投身燕王朱棣的骑兵部队,戌卫在燕山一带。

“靖难之变”是对朱明王朝影响很大的政变,薛禄效忠朱棣,随所在部队参与行动,因功绩突出,被破格提升为燕山卫右指挥佥事(正四品)。朱棣对他喜爱有加,为其更名薛禄。后他又以战功晋升指挥同知(从三品)、指挥使(正三品)。

薛禄紧跟朱棣的部署,南征北战,抗击南军,一路奏凯,再推翻朱允朝廷的过程中立下卓著战功。入南京后,他被越级晋升为骠骑将军都督佥事(正二品),并以其官轶增三代,光宗耀祖。四年间,薛禄由一名普通骑兵成长为正二品的高级将领,成为朱棣皇帝的心腹。

在永乐年间,薛禄精忠报国,不居功自傲且继续立新功。驻守边关时,他多次击退蒙古兵力的入侵。跟随朱棣北征,他以主将身份从驾,屡立战功。因而他不断被晋升加爵,先后从都督同知(从一品),右军都督府右军都督兼左军都督府事(正一品)、奉天靖难推城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柱国阳武侯。

值得一提的是,朱棣授权主持北京城的营建,在10多年时间内经百万军民同心协力完成了这一浩大工程,薛禄投注了自己的心血和才智,为明王朝顺利北迁作出重要贡献。

洪熙朝仍十分器重薛禄,任命他掌左府加太子太保、总兵官、世袭侯爵。宣德朝仍依靠薛禄掌管巡边卫疆事宜。年迈花甲,薛禄仍亲赴边关御敌,他建议在难守的地段筑城堡,负责修建了一段长城。

宣德八年(公元1430年),薛禄积劳成疾,病倒在前线,回京一个月便因病重而逝世。他历事三朝为三代宿将,他的阳武侯勋位,上封三代,下荫子孙,是青岛古代地位最高的武将。

蓝田(1477一1555) 字玉甫,号北泉,即墨人。明、清两朝,即墨有以仕官显明的“周黄蓝杨郭”五大家族,蓝田为蓝家的代表人物。

即墨蓝氏传说原籍莱阳,徒居即墨较早。明代中叶,蓝姓中有名人蓝章,考中进士,出入官场,刚直正派,几经沉浮,曾任监察御史、金都御史、陕西巡抚,死后被祀为名宦。

蓝田系蓝章的长子,自幼勤勉好学,聪明过人,七岁便可赋诗作对,令考官惊叹“不期即墨之乡,生此蓝田之玉!”

1492年(明弘治五年)蓝田中举人,1523年(明嘉靖二年)登进士,官授河南道监察御史。

蓝田在学识方面成就过人,在为政方面刚正不阿。一次廷议,他极敢言,连上七疏,坚持强谏,无奈触怒皇帝,竞挨了一顿“廷杖”,险些丢命。此后他不退却,又先后弹劾了礼部尚书席书、给事中陈、冢宰乔宇、宗伯汪俊等权臣。

被蓝田打击的权贵们岂会甘心,他们千方百计对蓝进行报复,必欲处之而后快。他们趁蓝田归里赴父丧之机,诬陷蓝田,使蓝丢官。

遭贬罢归,蓝田在即墨宅内后院筑了名为“可止轩”的书房,每日居室中苦读,不过问政事,对官场已无兴趣,对仕途感到寒心。

蓝田为人称道,还在于他品行道德优秀。如其友人刘英因至外地赴任,把不少行李暂寄存在蓝家。不料友人随后遇难,全家葬身江中。蓝闻讯便将友人的弟弟召唤至即墨,将行李归还。蓝田一位知己辞世,家有孤儿寡妇,生计维艰。蓝田便把其幼子接到自己身边,认真抚养成人,终使后生考取了庠生,以此告慰知己。

蓝田一生著述不少,有《北泉文集》、《东归昌和》、《白斋表话随笔》、《续笔》等诗文集,人们称他“才擅七岁,学富五年”,“万言倚马才”,并不为过。

臧惟一 明代人,生卒年不详,字守中,祖居琅琊台下。

明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科举中进士,授宿松知县职,其后又任职太湖县,后又升为户部主事,又调吏部任稽勋员外郎兼理文选司事务。

臧惟一的接连晋升,并非靠金钱开路,也不靠关系网生效,他恪尽职守,勤奋敬业,方受到大学士高拱器重。后他又调任文选郎中。臧惟一公道正直,不攀附宰相张居正,也不巴结张的近亲,不受官场权争的影响。他官职依然升迁,后至皇帝身边,担任了大理寺正卿、光禄寺正卿。

张居正垮台后,追随者都被罢官,减惟一却没受株连。后撰升顺天府尹,依然不阿顺权贵,坚持秉公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