纨绔子弟:旧时富家子弟的写照
纨绔子弟(wán kù zǐ dì),这一词汇,犹如一幅画卷,展现了旧时官僚、地主等富裕家庭的子弟风貌。这些子弟,生活在金玉满堂之中,享受着富贵荣华,却往往缺乏责任感和进取心。
词义
核心含义
纨绔子弟,形容的是那些身着华贵服饰,游手好闲,不事生产或学习的富家子弟。他们生活中无忧无虑,享受着家族财富带来的奢侈,却往往缺乏独立能力和进取心。
词源背景
“纨”,指的是细滑的丝织品,“绔”则是古代的袜子。二者合起来,代表着一种奢华的服饰,后来逐渐成为了富裕阶层的象征。这个成语最早可见于《宋史鲁宗道传》,用来形容那些依赖家族财富,缺乏独立能力的年轻人。
用法特点
纨绔子弟这个词语,属于偏正式结构,既可以作为主语,也可以作为宾语。它带有明显的贬义,多用于批评或讽刺那些依赖家族财富、缺乏独立能力的年轻人。例如,在柔石的《二月》中,钱正兴就被描述为“同世界上一切纨绔子弟一样”。
近义与反义
近义词
膏粱子弟、花花公子、公子哥儿等,都是对那种依赖家族财富、缺乏独立能力的年轻人的形容。
反义词
与之相反的是那些发奋图强、寒门贵子。他们凭借自己的努力和毅力,打破了贫困的束缚,实现了人生的逆袭。
使用场景
纨绔子弟这一词语,多用于文学或历史评论中,用于批评或讽刺那些依赖家族财富、缺乏独立能力的年轻人。它也可以用来描述那些过分追求享乐、忽视努力和责任的人。无论是描述历史人物,还是评论现代社会的现象,这个词语都能生动、形象地表达出对某种行为的批评和讽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