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学习《易经》之《周易诠释》:涣卦第五十九
周易经文】
涣卦,如同春天的气息,带着生机与活力。经文曰:“涣:亨,王假有庙,利涉大川,利贞。”仿佛是在告诉我们,万物焕发之际,王者也要到宗庙祭祀,以祈求国家昌盛,适宜渡过大河,且保持正道。
彖传解读】
彖传说:“涣,亨”,这是因为九二刚爻如同旭日,充满力量而不衰竭;六四柔爻在外卦得位,与上九五协同合作。“王假有庙”,意味着九五之君以中道聚合人心。“利涉大川”,则象征着乘着木舟渡河,必将成功。
象传解析】
象传曰:风行水上,是涣卦的象。这就像风轻轻吹过水面,带来波纹阵阵。先王因此通过祭享上帝、建立宗庙,以凝聚人心。
再细分来看:
初六:用马壮来拯救危机,吉,悔过自新。
九二:面对困境奋力前行,无悔。
六三:身体力行,亲自实践,无悔。
六四:团结群众,大吉;有丘山般的志向,难以想象的大计。
九五:挥汗如雨,大声号召;君王居住的地方,无灾无祸。
上九:除去血污,远离祸害。
解读诠释】
解读】
巽,象征着绳。在《诗经》中,多次提及子孙绳绳,意味着子孙连绵不断,因此巽代表祖脉的延续。而离代表光明,坎则代表隐伏、不可见。于是,巽上坎下的组合,便有了庙堂之象,象征祖庙的存在。在经典中,巽也被描述为绳直,代表着正直与秩序。而坎,水平如镜,反映出先王们观察风行水上,水波荡漾的情景。他们看到了千变万化的水波中,有一个永恒不变的水体。这就像人们的内心,在纷繁复杂的表象之下,有一个不变的自我。这就是元神与识神的象征。识神如同波浪,元神则如水体。先王们祭享上帝、建立宗庙,就是为了将人心归系于此。他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人们的内心回归本源,达到真正的安宁与和谐。
再来看“涣”的起源。古籍中常用“奂”、“焕”、“涣”等字互通。在金文时期,“奂”是最早的字形。涣卦在古代经典中有多种写法,但本质上都是表示一种散释、文采和众多的意义。风行水上,波涛荡漾,水纹炫丽,这就是涣卦最直观的表现。《经籍诂》中提到:“奂”有文采炫丽和众多的意思。“涣”的本义就是散释、展示美丽和众多。这也是《周易》卦名用字的通例。
《国语晋语》中提到“坎为众”,与《说卦》中的“坤为众”相呼应。风水涣卦与风地观卦有着相似的意象。观卦中的“观,盥而不荐,有孚若”,表现出神道设教化导民众的景象。后世的道教庙宇称之为“观”。《荀子哀公》中的“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也表达了人心如水的重要性。程颐曾说:“收合人心,无如宗庙。”建立宗庙是凝聚人心的重要方式。
在古老的易经之中,我们遇到了两组神秘的卦象,它们如同深邃的星空,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明夷卦与涣卦,两者在某些爻象上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仿佛在诉说着天地间的某种深远联系。
在明夷卦的六二爻辞中,我们看到了“用拯马壮,吉”的字眼。这里的“马”,象征着力量与壮大的意象。震卦为马,为壮。当柔爻上承震卦,便有了“用拯马壮”的表述。这匹马,不仅是力量的象征,更是希望的载体。
虞翻在解读时提出一种新颖的观点,他认为坎卦中的马是病弱之马,陷入险境,心焦、首垂、脚蹄踢地。这样的马,怎能用于拯救呢?但程颐给出了不同的解读,他认为马是九二的力量象征,九二有刚中之才,初阴柔顺,两者相互依托,如得壮马以行远道,必有济矣。
接下来我们转向涣卦的九二爻辞,“涣奔其机,悔亡”。这里的“奔”,象征着行动与决断。当涣散之时,唯有行动才能化解危机。九二爻虽处险境之中,但若能奔往安全之所,便能化解悔恨。这里的“机”,象征着安全与转机。几案之下,是人们寻求安身之所的象征。九二爻虽初处不利之地,但若能把握时机,急往所安,便能得愿。
程颐进一步解释了这个爻辞的深层含义。九二处于涣离之时,若能奔往所安之地,便能得到真正的转机。这里的机与奔,都是行动与解脱的象征。九二与初六虽非正应,但在涣离之时,两者相互依赖,共同寻求转机。
帛书《缪和》篇中也对这一爻辞提出了疑问,并得到了深入的解答。篇首提到,《易》是明君的守则。对于这一爻辞的解读,不仅揭示了易经的智慧,更展现了人们对于时机与行动的深刻理解。福至则进取,时亡则以让。这是古人的智慧,也是我们对时机的敬畏与把握。
孔子口中的智慧
孔子,被誉为古代圣贤,他的智慧深不可测。一日,他的弟子缪和向他请教关于《周易》涣卦九二爻辞的问题:“请问,《周易》涣卦九二说:‘涣奔其机,悔亡。’对此爻辞我有很多疑问,老师能否为我解答?”孔子谦虚地回答:“《周易》是明君的准则,我的智慧有限,但我会尽力为你解答。”缪和急切地表示:“请老师不吝赐教。”孔子便开始了他的解释。
孔子说:“涣,意为散。奔机,是时机,是征兆。古代的君子,懂得在时机成熟时进取求福,时运消退时则主动退让。福有来临也有结束,时机一到就抓住,唯恐失去。如果福来到时不能及时利用,等到失去再想抓住,就来不及了。对于追求福的人来说,没有永远的福,只有及时的行动才能避免后悔。”孔子进一步强调掌握时机的重要性,认为领导者尤其需要敏锐地捕捉时机。如果时机来了而也有能力作为,就应迅速行动,唯恐失去。如果时机已过再行动则无益反而有害。这就是孔子所强调的“福”与“时”的紧密联系。孔子还提到《诗经》中的诗句来佐证他的观点:“女人的宠爱不会因华美的衣裳而永恒,男士的尊敬不会因豪华的车辆而长存。”这些都表明了福的短暂性和时机的宝贵性。最后孔子指出没有长久的富贵和荣誉只有及时行动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这正是《周易》所说的‘涣奔其机悔亡’的真谛所在。李守力先生对此也进行了深入的解读认为帛书《缪和》中的解释重义理轻象数体现了孔子实事求是的求学态度。”陈来先生和马王堆帛书《易传》也对此有所阐述强调了把握时机的重要性以及福与时的关联性。朱伯先生则简洁地解释了此爻辞的意义强调了涣发之义以及时至而求其福的重要性。通过对《周易》的解读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孔子的智慧和他对人生的深刻洞察。因此我们应该学会及时捕捉时机珍惜眼前的机会和福气避免错失良机带来的后悔和遗憾。
59.6】
六三迎来涣散自身之时,却无悔意。象曰:涣散自身,六三的心志在外。白话解释就是,六三虽身处涣散之境,却无所悔恨,这得益于它放下了自我,追随更高的志向。
解读方面,六三处在《周易》的下卦之终,却与水风相接,舍弃小我,顺从大势,显现出了无所悔恨的态度。李士指出,六三位居内在而心志在外,如同老子所言“外其身而身存”。这意味着,真正的伟大在于无私,不执着于自身,才能无患无惧。
再说坎卦代表躬(身)。在《周易》中,凡言及躬的地方,都是以坎卦为象征。比如蒙卦初至三的坎卦象征的就是躬身。在六三爻中,我们看到了一种放下自我,顺应大局的智慧。
59.7】
六四迎来涣其群,元吉的吉祥之兆。它的意义在于疏散朋党而辅顺王命。象传说对此的解释是,六四的德行广大。解读方面,六四阴柔得正,上承九五刚阳得正之君,是济涣之臣的最佳代表。去朋党以事君,天下归心,故最为吉祥。“涣有丘”象征着聚集群贤于丘邑的盛况,这是非常人所能想象的。陈梦雷认为六四能够聚合众贤成丘之势,小群既散,大群来合,赞美济涣之德。“匪夷所思”也体现了六四的高瞻远瞩和对大局的深刻理解。“涣其群”也有受封之义,象征着诸侯的封邑。历史上也有相关记载,《吕氏春秋》和帛书《缪和》都有关于涣其群的描述。“涣其群”意味着在涣散中集结力量,向着更远大的目标前进。
在春秋时期,史官们深谙《周易》的哲理,他们以易理为说辞,将道义融入其中。当提到某一国家时,他们会引用《周易》中的话语来描绘国家的兴衰。
物类相招,气息相投,声音相应,这是自然界中的规律。而对于国家而言,如果治理得当,则国家兴旺;反之,如果混乱无序,则国家衰败。史官们深知这一点,因此他们会对不同国家的情况进行观察和评估。
赵简子准备攻打卫国,他派史官前去探察情况。史官经过一个月的期限后却迟迟未归。赵简子不解,询问原因。史官回答说,卫国的情况看似有利可图,但实际上充满了风险。因为卫国拥有众多贤臣,如蘧伯玉、史鳅、孔子等人,他们共同辅佐国君,使得国家繁荣昌盛。而且,《周易》中的“涣其群,元吉”之象,也预示着吉祥的开始。赵简子选择了按兵不动。
关于“涣其群,元吉”的解释,历史上存在多种观点。《召类》主题中提到“方以类聚,物以群分”,与感通之理相呼应。而卫国君主得到众多贤臣的辅佐,正是符合了这一易经之象。“涣”字在古汉语中有多重含义,除了散乱之外,还有聚集、众多、文采等意思。“涣其群”也可以理解为聚集群贤。这一点在程颐、苏轼的《程氏易传》和《东坡易传》中也有详细的解释。他们认为,“涣”代表着君臣合力,刚柔相济,以拯救国家的混乱。当国家处于涣散之时,能够聚集群众,是大善之吉。
帛书《缪和》也解释了“涣其群”的含义。它认为,“涣”即为散,“元”是善的开始,“吉”则是百福之长。当群党朋友互相推崇赞誉,以夺取君权时,这是导致国家衰败的行为。“涣其群,元吉”实际上是提醒人们要避免这种行为。
史官们的观察和解读,反映了他们对国家的深刻理解和洞察。他们通过观察国家的情况,结合易经的哲理,为决策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这种将易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的方法,体现了史官们的智慧和才能。
帛书《缪和》中,“群”被解读为朋党之意,“涣其群”则意味着驱散朋党。朱熹的《本义》也支持这一观点,描述六四能够驱散朋党之象。而李守力则进一步阐释,帛书《缪和》与朱子的观点符合卦爻象,六四的朋党包括初六与六三,它们共同形成疏散朋党之象,并象征“能涣小人之私群,成天下之公道”。
九五的卦象中,有如汗水般盛大的号令从王者身上发散出来,象征着王者发布重要的命令。“涣汗其大号”也有发号施令的意思。这里的“涣汗”指的是巽卦中的散与坎卦中的汗相结合,九五处于巽中,故有发号施命的功能。对于“涣汗其大号”的解读,虽然帛书《易》与楚简《周易》有所不同,但刘向在《汉书》中的引述与今本相符,且其作为管理皇家典籍的人,亲自校对过各种版本的《周易》,因此“涣汗其大号”的表述更为精准。
再说到“涣王居,无咎”,九五为君位,互体为艮,艮代表门阙,因此称之为“王居”。王者若能疏散其所积聚的财富土地,赐予公卿、大夫,便能收聚人心。虽然表面看来散财似有损失,但因此获得的人心是无价的。《孟子》中也提到,君居天下应行大道,立正位,因此《象》说:“王居无咎,正位也。”
无论是六四的朋党之解,还是九五的王居之象,都体现了《易》中的智慧与深邃。这些古老的哲理,至今仍然对我们有着深刻的启示。涣王居,这是人君之德的体现;六四的“涣有丘”,则是诸侯因受封而安坐其位。
《系辞下传》告诉我们:“仁德是守位之本,财富是聚人之要。”仁德与财富,一内一外,相互关联。
《礼记大学》中所述:“得到民心就能得到国家,失去民心就会失去国家。君子首先要谨慎地修养自己的德行。有了德行,就能得到人心;有了人心,就能得到土地;有了土地,就能拥有财富;有了财富,就能拥有资源。德行是根本,财富是末梢。财富过于聚集则人心离散,财富分散则人心归聚。背离真理的话一旦出口,也将引发背离;违背道义得来的财富,最终也将失去。”
在六四的“涣其群”,体现了仁德的重要性,因为有德行才能有人心;“涣有丘”则揭示了地位的获得,因为有人心才能有土地。九五的“涣汗其大号”,表达了得到民心的道理;而“涣王居”,则是聚人之财,但财散则民聚的道理也蕴含其中。
再来看上九:“涣其血去逖出,无咎。”象传说解释:涣散至极,忧恤散去,说明上九已经远离祸害。这里的“血去逖出”应理解为忧惧散去,远离了可能的危险。
从不同角度看,《涣卦》所揭示的“涣散”,并非单纯的混乱,而是从对立的角度揭示了“散”与“聚”的相互依存关系。卦辞以君王祭庙喻聚合神灵之佑,涉越大河喻聚合人心济难,说明事物形态虽散而神质能聚必致亨通。各爻虽然均处涣散之时,但已流露出聚的气象。
《涣卦》所明的处涣之道,立足于散而不乱、散而能聚的基点上。从哲学意义上讲,它展示了事物“散”、“聚”既对立又统一的特定规律。这种精神内涵在于事物的核心精神而不是表面的形态变化。
以上内容仅为解读和阐释相关文本,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或决策依据。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会及时处理或撤销。